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32例恶性肿瘤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适合中药外敷治疗血栓性水肿的人群。材料与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2012年12月到2014年7月住院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水肿患者。(1)研究类型:临床观察。(2)研究对象:符合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水肿诊断标准;中医四诊资料齐全;同一患者反复入院症状发生变化时重复纳入,无明显变化时仅纳入第一次入院情况。彩超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上肢和下肢)。(3)辨证分型:脾虚湿困、气滞湿阻、气阴两虚、湿热内蕴。(4)评价指标:有效率、KPS评分等各项指标。(5)干预方法:西医: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华法林,马粟种子提取物、地奥司明。中医:疏血通静点,中药汤剂口服(以柴胡龙牡汤和益气消积汤为主方,加减五苓散),中药外敷(冰硝散、消水方—院内协定方)。排除中医四诊资料不全;治疗过程随意暂停服用药物;病情变化快,48h内迅速并发DIC。共32例住院病历。根据干预方法分为中药外敷和未中药外敷。疗效判定: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使用SPSS15.0软件对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对KPS评分、生存期、转移部位进行统计。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2012年12月到2014年7月确诊为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水肿的患者病案资料,将其分为中药外敷组及非中药外敷组,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运用统计学手段从两组的疗效、生存质量、转移部位、生存期等方面分析对中药外敷有优势的人群。结果:中药外敷有效率81.25%(13/16),未中药外敷有效率50.00%(8/16),两组间无明显差异(χ2=3.463,P=0.068>0.05)。结论:中药外敷有疗效优势,虽未从统计学上发现显著性差异(P=0.068),但有显著性差异的趋势,且有效率差异较大,因此不排除病案数量较少的原因;生存质量评分高、转移部位少,生存期长的患者大多采用了中药外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