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相行为、聚集体结构及宏观性质的研究是胶体与界面化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单一表面活性剂或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中都能够自发形成各种有序聚集体,而复配体系通常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更经济有效,表现出协同效应。因此,表面活性剂在很多生产及生活领域通常混合使用,所以对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相行为、聚集体结构、表面性质和流变学性质的研究一直是胶体与界面化学家、材料科学家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聚醚类)在水溶液或者有机相中表现出丰富的相行为,能够自聚集形成胶束、六角相、立方相、层状相等有序聚集体。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究丰富了表面活性剂聚集行为的研究内容,能够为化妆品、涂料加工、石油开采以及以表面活性剂聚集体作为模板的纳米材料等研究领域奠定理论基础。论文对聚醚类碳氢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体系、短链聚醚类三硅氧烷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碳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阴/非复配体系进行了研究,利用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冷冻刻蚀透射电子显微镜(FF-TEM)、核磁共振氘谱(2H NMR)、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技术手段,对体系的相行为、水溶液中形成的聚集体结构及混合溶液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本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近年来在聚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研究领域的常用手段以及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章研究了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2E04水溶液的相行为、聚集体结构及流变性质的影响。APTES加入到C12EO4水溶液中,聚集体结构由高曲率的囊泡向低曲率的平面层状相转变,并且体系的粘度明显降低。在APTES浓度一定时,随着C12E04浓度增大,发生由囊泡向囊泡和平面层状相共存的相转变。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短链三硅氧烷表面活性剂M(D’EO5.5)M与二-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复配体系的相行为、聚集体微观结构、表面性质和流变性质。M(D’EO5.5)M在水溶液中自聚集形成平面层状相及囊泡结构,而AOT能够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形成平面层状相,在M(D’EO5.5)M/AOT/H2O混合体系中,随着溶液中各组分的变化,出现了囊泡相向囊泡和平面层状相共存以及平面层状相向囊泡和平面层状相共存两种转变过程。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的γcmc和cmc值均高于单一组分的γcmc和cmc,且更接近于M(D’EO5.5)M,溶液中的两种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较弱,M(D’EO5.5)M与AOT相比更容易在界面吸附,而AOT分子更有利于构筑长程有序的聚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