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第二,新型载体的应用。1.催化剂稳定性的提高首先,对ZSM-5外表面进行修饰的方法。研究表明,ZSM-5的修饰减少了外表面酸量,促进更多的Mo物种向孔道内迁移。此法提高了主产物苯的选择性,抑制了积碳和萘的生成,从而增强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其次,考察了多级孔ZSM-5对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多级孔ZSM-5表现出了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这是因为这种材料在扩散性能的改进能使生成的目标产物更快地从活性中心上扩散出来,进而防止积碳的生成。2.新型载体的考察考察了ITQ-13, TNU-9和IM-5对甲烷无氧芳构化的影响。研究表明,ITQ-13在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中表现出了较差的活性和稳定性。我们推测九圆环孔道不利于苯的扩散。TNU-9和IM-5在此反应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活性。我们考察了SiO2/Al2O3、Mo含量和反应温度这三方面对此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两种材料表现了几乎相似的变化趋势。IM-5在SiO2/Al2O3在30-50之间, TNU-9在SiO2/Al2O3为50左右时,Mo含量在6~8%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甲烷转化率和芳烃选择性。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甲烷的转化率和芳烃的产率都增加,但是稳定性却降低。3.孔道结构对甲烷无氧芳构化的影响考察了不同大小的超笼在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中催化性能差异,我们选择了MCM-22、ZSM-5、IM-5和TNU-9四种催化剂。研究发现,这四种催化剂的稳定性顺序与超笼的大小的顺序一致,Mo/MCM-22> Mo/TNU-9> Mo/IM-5> Mo/ZSM-5。这可能是因为超笼的存在增强了催化剂的抗积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