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乳硬质干酪成熟过程中脂肪酸变化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luocaohuoz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以甘南牧区牦牛乳为原料,制作牦牛乳硬质干酪,通过气质联用法测定5℃、10℃、15℃贮藏下0-6月牦牛乳硬质干酪脂肪酸的变化规律;通过测定酸度值、过氧化值、羰基价和硫代巴比妥酸值,研究牦牛乳硬质干酪成熟过程中脂肪降解程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牦牛乳硬质干酪产率为19.8%±0.14%,蛋白质含量为27.7%±2.0%,脂肪含量为47.5%±1.0%,水分含量为42.2%±0.33%,灰分含量为4.77%±0.02%,pH为5.13±0.01.(2)5℃贮藏成熟6个月的牦牛乳硬质干酪共56种脂肪酸,主要包括短链脂肪酸(C6-C11),中链脂肪酸(C12-C16)和长链脂肪酸(C17-C27)。最主要的脂肪酸是C14:0,C16:0, C18:0和C18:1,这三者加起来占总脂肪酸量的50%以上。另外,还包括2种芳香族脂肪酸:邻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3种醛酸:辛醛酸、壬醛酸和癸醛酸;1种二元酸:壬二酸;1种甲氧基脂肪酸:8,10-二甲氧基-十八烷酸。10℃和15℃贮藏下成熟6个月比5℃条件下多了C27:0脂肪酸。(3)在牦牛乳硬质干酪成熟0-3月中,脂肪酸种类呈增加趋势,主要增加的是短链和中链脂肪酸,随后种类变化不大,成熟温度对干酪脂肪酸种类影响不大。牦牛乳硬质干酪脂肪酸含量在0-6月成熟过程中呈现增加趋势,并且15℃贮藏的干酪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5℃和10℃下储藏的干酪的脂肪酸。新鲜干酪总脂肪酸含量6323mg/Kg,5℃、10℃和15℃成熟6个月干酪总脂肪酸含量分别达到12720.7mg/Kg、13993.28mg/Kg和14258.74mg/Kg。成熟4个月时,10℃和15℃条件下总脂肪酸含量的增加显著高于5℃的,这说明干酪成熟温度和成熟时间对干酪脂肪降解有很大的影响。(4)5℃、10℃、15℃贮藏干酪的酸度值、羰基价和硫代巴比妥酸值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大,并且15℃贮藏干酪增大显著高于(P<0.05)5℃和10℃条件下储藏的。在干酪成熟过程中过氧化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成熟3个月之后过氧化值出现下降。说明干酪成熟过程中脂肪氧化是持续进行的。(5)15℃成熟2个月的ADV值(1.33mg/Kg)和10℃条件下成熟3个月的酸度值1.33mg/Kg)相同,所以提高温度,可以缩短干酪的成熟时间。(6)随着牦牛乳干酪成熟时间的延长,脂肪氧化与分解持续进行,所以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也持续增大。在15℃的贮藏的干酪脂酶的活力较5℃和10℃的大,所以脂肪氧化分解较快,生成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脂肪氧化程度也是15℃高于5℃和10℃贮藏的。
其他文献
乌饭树叶黑色素,是一种植物来源的天然黑色素,在民间使用多年,安全性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对乌饭树叶黑色素的成分、形成机理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并不完善,影响其进一
脑血管病药物种类繁多,新药层出不穷,其不良反应的危害也各有不同,严重者可使肝、肾功能障碍者症状加重,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因此该类药物用药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更为重要。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选择不含化学添加剂的“天然”食品将成为一种趋势,这已使得健康安全的生物保鲜成为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乳酸菌作为食品安全级(generally recogn
超高压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食品处理技术,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统食品加工方式。其处理过后的产品卫生、安全、新鲜,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超高压与低温协同处理技术自提出以来,发
五味子为木兰科[Magnoli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植物的果实,因其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而得名。五味子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
海岸带是陆海相互作用地带,易受到外界干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滨岸地区是进行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及开发海洋、发展经济的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照市海洋资源丰富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但是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当中也同样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可以使得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逐步显现出便于农业机械和科技的推广使用、利于开展市场化订单式生产、促进了农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竹纤维作为一种可再生、可降解、廉价、资源丰富的纤维素纤维,因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然而,由于竹原纤维与竹浆纤维、竹原纤维与麻类纤维、竹
目的:了解HAART治疗期间肝损害发生情况,为临床治疗AIDS避免肝损害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随访的70例病例治疗过程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对随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