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氮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CO2吸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893932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氮掺杂多孔炭材料因其低成本、高活性、优异的稳定性能成为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氮掺杂多孔炭的制备一般是利用富氮的前驱体作为氮源,直接碳化得到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然而实际制备氮掺杂多孔炭材料时依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主要是一些氮源由于其自身的性质,碳化后形成的氮掺杂多孔炭材料性能不佳。沸石咪唑酯骨架(Zeolite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的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咪唑配体中丰富的氮含量,使其成为制备氮掺杂多孔炭的理想前驱体,同时结合分子筛模板法探究含氮多孔炭材料在二氧化碳吸附和电化学方面的应用潜力。主要内容介绍如下:首先,我们在去离子水相中完成ZIF-8的结晶合成过程。然后利用ZIF-8为碳前驱体直接一步碳化制备了氮掺杂多孔炭材料Z-T(T分别为600℃,800℃,1000℃)。当碳化温度为800℃时,Z-800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640.8 m2/g,它对CO2的吸附量在0℃下达到3.25 mmol/g,选择性为SZ-800=48,当碳化温度达到1000℃时,由于Z-1000导电性和石墨氮含量增加,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氧还原活性(起始电位EOnset=0.81V vs RHE,极限电流密度jk=3.5 mA/cm2)。其次,在合成ZIF-8的过程中,我们添加氨基酸制备了AZIF,随后高温碳化AZIF得到了氮掺杂多孔炭材料A-Z-T(T分别为800℃,1000℃)。与高温直接碳化ZIF-8得到的多孔炭材料相比,A-Z-800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宽的孔径分布和更好的CO2吸附选择性SA-Z-800=75,与Z-1000相比,A-Z-1000的比表面积略微降低,但其介孔率达到70%,同时具有更丰富的石墨氮,使得其表现出了更好的电催化氧还原活性(起始电位EOnset=0.87V vs RHE,极限电流密度jk=4.25 mA/cm2)。为了探究后处理掺氮过程对炭材料的氮分布类型及性能的影响,我们以分子筛10X为模板,添加糠醇为碳源碳化制备了微孔炭材料XPC-700,然后将其与三聚氰胺混合碳化,进一步利用化学活化的方法改善其孔道结构得到多级孔的氮掺杂炭材料ANXC-T(T分别为600℃,700℃,800℃)。在6 M KOH溶液中,当电流密度为0.1 A/g时,ANXC-700的比电容达到45.7 F/g,10 A/g时,比电容为42.0 F/g,电容保持率达到92%。在10 A/g下循环10000次后仍保持91%的起始容量,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其他文献
抗生素耐药基因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对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尤其是抗生素过度使用或滥用产生的多重耐药致病菌对临床治疗造成了严峻挑战。大气环境作为一
<正>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处在中纬度地区,东接渤海,西依太行山脉,北跨内蒙古高原,南部是平原。河北省怀抱首都北京,与天津、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接壤,其地形
由于命题研究是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为解决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的思维探索活动,因此,命题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数学实验。以一道具有特殊性质的"二次函数y=ax2+bx"及其"特征直线""特
电梯防止门夹人保护装置的设计对进出轿厢的人员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然而因电梯门夹住异物而引发的对人员的间接伤害却仍时见报端,这些事故的发生是否说明了电梯防止门夹人
研究背景及目的: 随着放射性造影剂在诊断和介入手术中使用的增加,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成为急性肾损害的重要原因。国外资料显示CIN是住院病人急
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内蒙古旅游业目前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述了国内外结构抗风研究的发展现状,包括频域范围内的抗风分析和时域范围内的抗风分析,并总结了这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结构抗风研究的发展方向。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多种原因如航运市场运力严重过剩,中国产能结构调整,大货主大规模组建船队等,致使航运业仍在苦苦挣扎。很多业内专家和研究机构对后市依旧不乐观,认为航
<正> 我国从2003年6月启动的本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明晰产权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为中心,把农村信用社管理权移交给了地方政府,并将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抗生素耐药菌(antibiotic-resistance bacteria,ARB)和耐药基因(antibiotic-resistance genes,ARGs)在各种环境介质中持久存在并广泛传播,对社会卫生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其在环境中的污染状况和特征方面,而对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制的研究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明晰。光、矿物及细菌在环境中常常是同时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