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龈下断根轴向快速牵引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innie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临床上由于外伤等原因导致龈下折断的前牙的治疗,一直是口腔医生感到棘手的问题。直接桩冠修复、牙冠延长术后修复、覆盖义齿修复、残根拔除后修复等治疗方法均有其局限性,无法达到良好的美学修复效果。正畸牵引后桩核冠修复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治疗方法,可达到良好的美学修复效果,其中快速牵引具有缩短治疗周期,防止牙周组织牙舍向迁移的优点。但关于快速牵引的研究报道较少且多为临床研究,缺乏组织学验证。   实验目的:建立科学、简单又有可重复性的前牙龈下断根快速牵引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前牙龈下断根快速牵引后牙周组织的反应以及验证正畸轴向快速牵引治疗前牙龈下牙折是否安全可行提供基础条件。   实验方法:健康成年比格犬(Beagle dog)6只,上颌一侧侧切牙为实验牙,同颌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比格犬麻醉后人工致实验牙龈下牙折(破坏生物学宽度),完成一次性根管治疗,1周后,金属成品螺纹金属桩修复,桩的末端弯成牵引钩,实验侧第三切牙制作金属铸造带环-连接杆牵引装置,口内就位粘固后用橡皮链圈进行牵引加力,2周内将患牙折断面牵引至龈上1mm,其后进行固定保持。分别在牵引结束后第0、14、28天各处死2只动物,取实验、对照牙及其牙周组织。拍摄数码X线片后用ISOMET低速切割机将其切成2mm厚的组织片,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牙周组织的改建情况。   实验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能很好耐受实验过程,牵引装置固位良好,14天内成功完成牵引,动物一般状况良好。牵引结束时,X线片示实验牙牙周膜间隙增宽,根尖区可见三角形低密度影;体视显微镜观察,实验牙牙周膜增厚,牙颈部与根尖部牙周膜纤维增粗发达较根中部明显,牙槽骨与牙周膜间界限略模糊,牙颈部牙骨质边缘呈蚕食状,吸收陷窝多见。牵引结束保持2周后,x线片示实验牙根尖区牙槽骨密度较正常牙稍低,牙周膜影像模糊,界限不清晰;体视显微镜观察示,牙颈部与根尖部的牙周膜纤维仍较粗大,根尖部纤维组织内可见致密的硬组织形成,牙槽骨与牙周膜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牙骨质表面的吸收陷窝减少。牵引结束保持4周后,X线片示实验牙根尖区骨密度基本恢复正常,牙周膜影像清晰,硬骨板形成;体视显微镜观察示牙周膜较正常牙稍厚,牙周膜与牙槽骨之间的界限清晰,根尖部新形成的骨质较致密,牙骨质表面平滑均一,偶见吸收陷窝。   实验结论:本实验初步构建了前牙龈下断根轴向快速牵引的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轴向快速牵引后牙周组织的变化提供了平台。  
其他文献
曹钧自幼受父亲的丹青陶冶和耳提面命,后来又得到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诸名家指点,所以登上山水画之途未走多少弯路。多年来,师传统则取法乎上,师造化则吞吐洪荒, 得
恶性肿瘤的诱导分化治疗是近年不断发展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在血液病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在实体瘤中发展缓慢,寻找实体瘤诱导分化标志物已成为近年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口腔鳞癌
目的通过在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中引入镁离子制备掺镁透钙磷石,检测其理化性能。比较各组骨水泥在兔桡骨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探讨掺镁透钙磷石骨水泥
目的 评价颌间Ⅲ类矫形力对(牙合)位改变的作用,探讨颌间Ⅲ类矫形力的作用机理。 方法 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1.5月,3月实验组各2只和对照组各1只。实验前
目的:对比3M ESPE RelyXTM ARC粘结水门汀在干燥和湿润两种状态下对钛合金嵌体微渗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颗因阻生新拔除的完整无隐裂、无磨耗的第三磨牙,随机分成2组,制备成
该研究选用恒河猴作为实验动物,双阻扳磁力功能矫治器作为加力装置建立了颌问Ⅲ类矫形力的动物模型,观察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恒河猴髁突软骨组织形态的改变,应用原位杂交技
目的: 探讨桩蛋白(Paxillin)与组织蛋白酶D(Cath-D)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salivary gland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以及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cystic carcinoma)中的表
目的:  正畸医师对患者进行矫治的主要手段是施用力。由正畸装置产生的力通过牙齿,传递到牙周组织,使牙周组织发生改建,从而达到牙齿移动的目的。牙周膜作为连接牙根与牙槽骨
结合当前国家建设需要,本论文进行了基于“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群的研究,从课程群理念、课程群设置指导思想、课程群体系要求进行改革,取得了
“传感器原理与技术”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强.本文在STS教育思想下,结合国内教学现状,探究应用物理专业对此课程的理论教学的改革,旨在培养懂原理、重应用的技术创新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