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氧化钛膜电极电化学灭菌性能与机制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疫情的全球性流行引发了人们对水体消毒灭菌技术的普遍关注。电消毒技术由于其卓越性能而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水消毒技术”。在电消毒技术发展过程中,关键的两个问题是电极材料的选择以及反应器构型的设计。亚氧化钛材料独特的晶体结构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稳定性与电化学活性,因此本研究采用亚氧化钛作为阳极,并将其设计成活性电化学膜,采用大肠杆菌作为模型微生物,研究亚氧化钛膜电极对细菌灭活的效能与机制,以期为实际应用提供支撑与指导。对亚氧化钛膜材料进行了表征与性能测试。所制备的材料以大孔和介孔为主,主要组成元素为Ti和O,晶相以Ti4O7为主。电化学阻抗谱和塔菲尔曲线测试证明亚氧化钛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其电荷转移内阻和扩散内阻均比较低;循环伏安曲线则表明亚氧化钛在电解过程中仍能保持稳定的性质;同时其电化学活性面积是几何面积的近300倍。穿流式结构的设计通过强化传质提高了病原体向电极表面扩散的水平对流过程,其传质速率常数为3.95×10-5ms-1。探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于膜电极电化学灭菌的影响。实验采用阳极到阴极的循环方式,电流密度为10mAcm-2,膜通量为0.04mLcm-2 s-1,初始细菌浓度为10~7CFU mL-1时,反应45min即可实现病原体的完全灭活(>7.1log)。另外,亚氧化钛膜电极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提高电流密度可以强化电氧化过程,膜通量的提高则可以强化病原体向电极表面的传质过程,当存在一定浓度的氯离子时,膜电极可以通过产生活性氯的方式提高细菌灭活效果。带负电的病原体在电吸附和膜截留作用下到达亚氧化钛阳极表面,随后在电化学氧化的作用下被灭活,其中直接氧化起主要作用。在电化学氧化作用下,细胞壁和细胞膜首先被攻击,出现褶皱和孔洞,胞内蛋白、核酸和K+渗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被破坏,菌体蛋白和渗漏DNA在电氧化过程中持续矿化分解。此外,在间接氧化产生的ROS的攻击下,细胞会发生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生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会造成线粒体内关键酶的损伤。以上研究表明,亚氧化钛膜电极电化学与传质性能优越,可以实现对病原体的快速高效灭活。对于亚氧化钛膜电极电化学灭菌性能与机制的研究为实现起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并联机构具有承载力强、定位精度高、结构刚度大和运动稳定等优点,在各行各业有着广泛应用。刚度作为并联机构的性能之一在实际工业领域应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许多需要人机交互作用和与工作对象进行刚度匹配作业的情况下的实时变刚度有着很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为保证并联机构具有变刚度特性同时能够保持高精密定位特性,研究可从机构重构变刚度和低刚度耦合两方面入手。本文所研究的机构构型为基于复合单叶双曲面的广义6自
航天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各个航天大国争相竞赛的舞台,深空探测轨道设计作为核心技术之一更是各个国家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对于远距离天体的探测,由于发射能量的不足,直接转移的方法并不可行,能够有效减少能量消耗的借力飞行技术变得尤为重要。因此,随着我国对于深空探测领域的不断探索,借力飞行轨道技术的发展必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正是针对这一需求,主要就太阳系内多天体行星借力飞行轨道设计这一部分进行研究,并在此
由于在惯约装置中的强激光辐照下,有缺陷的表面形貌或含污染物黏附的光学元件极易损伤,熔石英光学元件损伤阈值随污染程度的加深急剧下降。观测发现元件表面部分区域极易污染,且一旦被有机污染物侵蚀就难以被清洗而达到洁净度规范,因此须从微观视角对其粘附机理进行探究。本文就是以光学元件材料“熔石英”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借助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与球谐函数表征对熔石英微观组织结构粘附机理和拓扑纳结构表面形貌润湿性
纺织品印染主要运用的是以水作为媒介的湿法工艺,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清洁水资源,产生大量的污水,所排污水中含有氨氮、磷、金属盐、有机物等。印染污水已影响到纺织行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若处理和排放不当将继续危害环境安全。依据十九大中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各地方相继出台了有关污水排放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所有企业进行停产整改,对整改后仍然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直接关停。因此,
作为双酚A(BPA)替代物的双酚S(BPS)在多个工业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在各类水体中均可检测到,降低其浓度和产物毒性对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电化学技术因其无二次污染、即停即止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光辅助电活化过硫酸盐体系,并探究耦合体系活化不同种类过硫酸盐(包括过一硫酸盐,PMS和过二硫酸盐,PDS)对BPS的降解效果。为验证耦合体系的有效性,探究了该体系对BPS的去除效果,研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展十分迅速。为减少人体在负重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一系列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装备被研发出来。如外骨骼系统,通过主被动方式消除静态载荷对人体的影响,并且辅助关节运动进一步减少人体能量代谢。但是实际人体在行进过程中,由于负载与人体具有较强的耦合性导致运动过程中负载还会对人体产生惯性冲击,因此本课题主要针对在负重过程中产生的动态载荷对人体的影响,提出主被动结合的恒力悬浮
废弃生物质可以通过厌氧发酵和堆肥等生化过程实现资源化,但这些生化或热化学产品的价值较低。迫切需要开发和扩展用于从废弃生物质中绿色高效资源化回收高价值产品的替代技术。利用废弃生物质回收中链羧酸(MCCAs)是具有较高价值和意义研究热点的方法之一,但其中有很多限制生产的因素尚未被确定和解决。本研究以乳酸为电子供体,探究不同控制条件下生产MCCAs的性能,并进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进而明晰基于乳酸产MC
工业中大量使用的离心式风机、泵(负载转矩与转速平方成正比)为适应工况要求往往需要对输入端的转速进行调节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永磁涡流耦合器调速因具有过载保护、传动效率高和节能效果显著等优点而得到应用与推广。永磁涡流耦合器传动涉及到磁场、涡流场和热场等多物理场的共同作用,探究耦合器传动特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可以为设计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一种沿径向调节气隙来实现调速的永磁涡流耦合器结构,并介绍其传
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机器学习、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成为研究热门,并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等领域。河(湖)长制是我国在河湖管理保护方面的重大创新,其全面实行为流域的全局管控提供了必要条件。为明晰“十四五”期间松花江流域典型支流水生态环境全局管控的保护需求,本研究针对松花江流域及其典型支流管理决策中出现的数据来源单一、数据分析方法陈旧等问题,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分析、关联分析、时空GIS等,开
超滤技术作为污水深度处理技术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超滤膜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膜污染问题成为限制膜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膜污染通常采用混凝、吸附、氧化等预处理方式,其本质是通过絮凝、吸附、氧化分解等作用去除部分引起膜污染的有机物,从而缓解膜污染同时提升出水水质。但有时单一的膜前预处理技术不能很好地缓解膜污染,常常通过不同工艺组合来缓解膜污染。本文选取具有氧化、絮凝、吸附和消毒等多功能的高铁酸钾作为膜前预处理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