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送达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法院送达工作的展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民事诉讼的送达制度必须进行改革,电子送达正是这一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自2012年《民事诉讼法》确立电子送达方式以来,电子送达已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发展,其因高效、便捷等属性而备受法院的青睐。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电子送达在送达质效提升方面表现优异,送达成功率达到70%以上,大大提升了送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送达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法院送达工作的展开,为解决这一难题,民事诉讼的送达制度必须进行改革,电子送达正是这一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自2012年《民事诉讼法》确立电子送达方式以来,电子送达已经历了多年的实践发展,其因高效、便捷等属性而备受法院的青睐。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电子送达在送达质效提升方面表现优异,送达成功率达到70%以上,大大提升了送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子送达的适用率不高,即使在推广适用的繁简分流试点法院,电子送达适用率也仅为56.1%,非试点法院的适用率更低,而邮寄送达(法院专递)的适用率最高可达80%以上。电子送达的适用比例低,导致其难以发挥在送达质效提升上的优势,无法完全破解送达难题,也制约了我国电子送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电子送达制度存在着对传统民事理论之间的理论冲击、立法层面较为单薄、技术实施层面存在障碍等问题,如何缓和电子送达与传统民事理论之间的冲突,完善电子送达立法规范,解决科技与民事诉讼融合产生的难题,更好地推动电子送达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目前人民法院对于电子送达的信息化建设已臻完善,而电子送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均系当事人的诉讼便利,故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电子送达应用中对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保障。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当前电子送达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大量电子送达情况统计数据,阐述了电子送达制度在理论、立法及技术等层面的问题,再结合了电子送达制度的基础理论,为电子送达制度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路径,并对国外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加以借鉴,对于协调电子送达与传统送达的冲突,保障电子送达制度运行过程中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进行了论证。与结语外共分为五部分,共3万余字:第一部分为绪论,内容有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以及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为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存在的问题,分别为电子送达制度对传统民事理论的冲击、电子送达制度立法薄弱以及电子送达制度技术障碍;第三部分为我国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的理论基础,阐述了电子送达制度的正当性基础、电子送达制度的功能以及电子送达方式的适用顺位;第四部分为国外民事诉讼电子送达制度的借鉴,主要介绍了美国、德国、韩国的电子送达制度及其特点,并通过比较研究得出对于我国电子送达制度完善的启示;第五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为我国电子送达制度的完善提出优化建议:协调电子送达与传统送达理念、完善电子送达制度体系和强化电子送达的技术保障。
其他文献
1940年四川省立图书馆的创立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大成就,填补了民国晚期四川没有省立图书馆的空白,推动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东部地区图书馆事业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四川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大后方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即以1940-1949年的四川省立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在搜集和挖掘大量档案史料及近代报刊资料,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四川省立图书馆10年
本研究以2016年—2020年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的播放数据为基础,选取豆瓣评分在9分以上的医疗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人间世》《生门》《中国医生》等为代表,采用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对我国医疗纪录片医患关系从冲突到缓和冲突的过程进行叙事的学理分析。研究对近五年来我国医疗纪录片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发现省级卫视和传媒公司是医疗纪录片制作和播出的主力军,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加上新媒体的传播力,让
“对抗性解码”是文化研究学者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中的一种解码方式,这一概念出现于电视媒介时代,在网络媒介时代成为普遍现象。网络传播改变了权威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宣传模式,也使得逆向的对抗思想表达自由。借助网络的虚拟聚集性,这些质疑声音汇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使得编码者本身的传播意图完全瓦解。本文聚焦于近来典型的对抗性解码现象,以B站发布的《后浪》视频为例,以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为框架,探究《后浪》视频是如
公平正义始终是社会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与追求。社会政策对象对政策公平感受的高与低,对政策的平稳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对政策公平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公平感的阶层差异,当前的研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系统公正化理论”认为弱势阶层更认为社会是公平的;“社会支配理论”认为弱势阶层更认为社会不公平。在就近入学政策中,不同社会阶层对该政策的公平感受呈现出什么样的差异,本文拟对此做出研究分析。本文在C市X区
对礼物交换的持续关注,建构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经久不衰的想象力。从莫斯开创的超自然研究范式,到布迪厄之后权力—关系范式在礼物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礼物交换自始至终都被看作是与一个社会中的整体团结与秩序结构紧密关联的,因而为我们考察现实社会的种种结构性矛盾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恋爱送礼由于牵涉两种性别角色间的互动,自然也将现有社会性别体制下的某些结构性矛盾展现了出来。研究关注到了异性恋送礼中的不对称礼物交换关
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女性老年人口数量较男性老年人口,多出了350万人。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女性存活优势的累积使得女性老年人口的规模高于男性老年人口。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加深的背景下,“积极老龄化”日益进入公众视野。积极老龄化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证明和彰显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其中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诸多研究表明生育是女性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导致所谓“生育惩罚”。有三个竞争性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人力资本理论、补偿性差异理论、雇主歧视理论。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并结合对已婚妇女的个案访谈资料,分析生育是如何影响女性的职业发展。研究
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推进,我国城市的基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如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了时代课题,其中,社区居民参与水平成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女性群体,作为社区治理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其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社区参与行为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城市女性社区参与行为的研究富有价值。社区中的社会资本是社区的一种无形资源,内嵌于社区各主体间的关
量刑规范化改革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余年,但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关于量刑是否公正、是否科学的争议从未曾停下。回顾此次量刑规范化改革,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刑指导规范,缩减量刑偏差,提升裁判质量和司法权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旧存在诸如过分重视量刑的“惩戒”作用,忽略对被告人未来行为的预测;过于重视量刑方法的精确化,忽视被告人个人情况的分析等问题,可见我国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尚未达到预
庭审录音录像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司法审判结合的成果,其出现为民事司法提供了新的工作手段。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庭审活动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首次规定全国人民法院在开庭时根据需求和设备条件进行全程录音录像;2017年《关于庭审活动录音录像的若干规定》规定全国人民法院庭审必须全程录音录像,且经当事人同意,在简易程序中,可用庭审录音录像替代庭审笔录。此规定旨在为解决书面记录不规范的问题寻求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