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刑规范化视角下品格证据的运用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u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量刑规范化改革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十余年,但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关于量刑是否公正、是否科学的争议从未曾停下。回顾此次量刑规范化改革,在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刑指导规范,缩减量刑偏差,提升裁判质量和司法权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旧存在诸如过分重视量刑的“惩戒”作用,忽略对被告人未来行为的预测;过于重视量刑方法的精确化,忽视被告人个人情况的分析等问题,可见我国的量刑规范化改革尚未达到预期。窥探人格行为理论,品格能够反映出个体的行为倾向性,从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即品格证据对个体的人身危险性具有可预测性,而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对此的考量恰恰有所欠缺。品格证据作为英美法系证据制度中的一项以品格特征为基础的重要内容,在定罪阶段因其可能造成的偏见而往往被排除。但是这些证据规则都只是针对定罪问题,而量刑阶段没有的证据规则的制约,也不必再围绕定罪问题而展开。所以品格证据不仅不用排除,反而因其区别于一般证据的独特形式与内容对实现刑罚个别化以及刑罚“责难—预防”的双重目的大有益处,能够为我国解决现阶段的量刑规范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除绪论、结语和附录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在讨论品格证据之前做一个前置性探讨,点明品格与量刑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文写作的前提,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对品格的含义进行阐释,明确何为品格。第二节对品格共同性和独特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以及整体性的特征进行分析,意在更好地理解品格的内涵。第三节为品格对行为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人格行为理论的分析,探讨品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明确品格对行为的影响作用。第四节点明量刑应该考虑品格问题,对危害行为和人身危险性之间的平衡进行讨论,并对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的困境进行分析,这是本文写作的问题来源。第二章为品格证据的概述,共分四节。第一节阐述品格证据的含义,明确品格证据的内容。第二节介绍作为品格证据理论基础的相关性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明确品格证据区别于一般证据形式的特征,分析人身危险性在品格证据中的基础作用以及刑罚目的观的发展。第三节主要探讨在量刑阶段建立品格证据规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主要通过权利保障和公正程序的视角以及量刑规范化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第三章为品格证据在量刑阶段的实证研究——以家暴案为例,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介绍选取家暴案件作为品格证据在量刑阶段适用效果实证调研的原因,并对问卷调查概况予以呈现。第二节为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从公众视角探究家暴案中品格证据的量刑问题,意在从多角度看待品格证据在量刑中的作用。第三节是结合典型案例的裁判文书分析,探究品格证据在量刑中表现出来的收集少、形式乱、采纳难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对量刑诸如整体偏重、量刑差异化较大、缓刑适用较少的影响。第四章为我国品格证据规则的现状及问题,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品格证据立法的不明确,主要从品格证据相关概念的立法缺失和品格证据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二节为品格证据在司法中的问题,主要针对品格证据取证主体不一、内涵混乱、采纳或者排除品格证据程序规则缺失进行讨论。第三节为相关配套制度的不完善,主要针对我国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可操作性差、品格证据与审判模式的冲突进行分析。第五章为构建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视角下被告人品格证据规则的具体设计,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为品格证据的立法明确。主要从在法律层面引入人身危险性和在法定证据的分类中增加“品格证据”两方面进行阐述。第二节为构建品格证据在量刑中的规则。从明确品格证据的内容与形式的角度来规范品格证据,同时建立品格证据的适用规则,赋予法官适当的自由裁量权。第三节为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主要从完善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和推动审判制度改革的角度来弥补相关制度现存的缺陷。
其他文献
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随着资本边际产出递减、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等问题的出现,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人口流动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经济现象,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我国人口流动规模也日益增长,这一庞大人群地域间流动的过程和结果会对地区的各类经济变量产生影响,必然会影响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了解人口流动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可以帮助经济释放长效增长动力,但是人口流动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成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从民国时期成都市民间商业铺面房交易契约入手,探讨了房契中所反映的成都城市商业铺面的交易状况,交易价格,政府管理以及城市商业街区的发展状况。这一时期,房地产业的产权归属逐渐明晰,交易见证人的身份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且铺面买卖的原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因另有良媒而卖房的比例很高,商品经济颇为发达。这一时期的契约主要分为三种
1940年四川省立图书馆的创立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的一大成就,填补了民国晚期四川没有省立图书馆的空白,推动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与东部地区图书馆事业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四川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大后方人民提供了精神食粮,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即以1940-1949年的四川省立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在搜集和挖掘大量档案史料及近代报刊资料,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四川省立图书馆10年
本研究以2016年—2020年爱奇艺、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的播放数据为基础,选取豆瓣评分在9分以上的医疗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以《人间世》《生门》《中国医生》等为代表,采用案例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对我国医疗纪录片医患关系从冲突到缓和冲突的过程进行叙事的学理分析。研究对近五年来我国医疗纪录片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发现省级卫视和传媒公司是医疗纪录片制作和播出的主力军,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加上新媒体的传播力,让
“对抗性解码”是文化研究学者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中的一种解码方式,这一概念出现于电视媒介时代,在网络媒介时代成为普遍现象。网络传播改变了权威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宣传模式,也使得逆向的对抗思想表达自由。借助网络的虚拟聚集性,这些质疑声音汇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使得编码者本身的传播意图完全瓦解。本文聚焦于近来典型的对抗性解码现象,以B站发布的《后浪》视频为例,以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为框架,探究《后浪》视频是如
公平正义始终是社会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与追求。社会政策对象对政策公平感受的高与低,对政策的平稳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对政策公平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公平感的阶层差异,当前的研究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系统公正化理论”认为弱势阶层更认为社会是公平的;“社会支配理论”认为弱势阶层更认为社会不公平。在就近入学政策中,不同社会阶层对该政策的公平感受呈现出什么样的差异,本文拟对此做出研究分析。本文在C市X区
对礼物交换的持续关注,建构了社会学与人类学经久不衰的想象力。从莫斯开创的超自然研究范式,到布迪厄之后权力—关系范式在礼物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礼物交换自始至终都被看作是与一个社会中的整体团结与秩序结构紧密关联的,因而为我们考察现实社会的种种结构性矛盾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恋爱送礼由于牵涉两种性别角色间的互动,自然也将现有社会性别体制下的某些结构性矛盾展现了出来。研究关注到了异性恋送礼中的不对称礼物交换关
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女性老年人口数量较男性老年人口,多出了350万人。女性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女性存活优势的累积使得女性老年人口的规模高于男性老年人口。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加深的背景下,“积极老龄化”日益进入公众视野。积极老龄化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证明和彰显其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平等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其中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诸多研究表明生育是女性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导致所谓“生育惩罚”。有三个竞争性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人力资本理论、补偿性差异理论、雇主歧视理论。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并结合对已婚妇女的个案访谈资料,分析生育是如何影响女性的职业发展。研究
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推进,我国城市的基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如何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了时代课题,其中,社区居民参与水平成为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女性群体,作为社区治理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其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社区参与行为的重要性,因此,针对城市女性社区参与行为的研究富有价值。社区中的社会资本是社区的一种无形资源,内嵌于社区各主体间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