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鼻咽癌是一种全球相对罕发但高发于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的恶性肿瘤,尤其是在中国广东省,年发病率约20~50/100000,为此有“广东瘤”之称。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发病年龄由10多岁开始逐渐上升,45~60岁为高发峰年龄段。2012年,全球鼻咽癌新发病例数有86700例,死亡例数有50800例,其中约40%发生在中国。因其解剖部位、组织学特性及对放射线高度敏感,放疗仍是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早期鼻咽癌的5年总生存率超过90%,但是对于局部晚期却只有60~85%。由于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未能对全民进行鼻咽癌普查和民众对医学相关知识薄弱,初次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就约有70%~80%属于局部晚期。目前,虽然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手段,但是仍有20%~30%的患者经标准治疗后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研究表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此,寻求降低局部晚期鼻咽癌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提高总生存率的新方法是医学者们迫切关注的问题。在肿瘤热疗学上,已有充分证据表明热疗联合放化疗可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且已在临床上开展运用。近年来开展的放化疗联合局部热疗在鼻咽癌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也未能降低远处转移率。近20年来,全身热疗的临床研究逐步开展,主要运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初步结果是令人鼓舞的。目前,有研究提示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观察为零报道。研究目的观察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在初治、无转移Ⅲ/Ⅳa期鼻咽癌治疗中的疗效、不良反应。探讨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在改善生存和降低毒副作用方面是否较放化疗有优势,为进一步大宗临床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并探讨影响初治、无转移局部晚期鼻咽癌的预后因素。材料和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2008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92例Ⅲ/Ⅳa期初诊、无转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2例患者均经鼻咽镜活检病理确诊为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并按2008广州分期标准分为Ⅲ/Ⅳa期。分为热放化疗组(46例,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者)和放化疗组(46例,放化疗者),两组患者放化疗方案相同。全身热疗在全身顺铂化疗的同时给予。随访终点为死亡、复发、转移、进展。观察指标为完全缓解率(CR)、总生存率(O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差异比较应用Log-Rank法,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热放化疗组和放化疗组总治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原发灶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9.1%和65.2%(P=0.006);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0.4%和58.7%(P=0.0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热放化疗组、放化疗组5年总生存率(OS)、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RFS)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分别为80.4%vs 75.8%、69.3%vs 58.7%、88.3%vs 82.1%、75.7%vs 73.1%,P均>0.05,虽然两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热放化疗组生存情况均优于放化疗组。分层分析显示,热放化疗组IVa期、T4期、N2-3期患者的5年OS高于放化疗组,但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N分期是影响所有患者OS和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在放化疗组,临床分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N分期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在热放化疗组,N分期是影响OS和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结论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放化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可行。与放化疗相比,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具有改善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远期总生存的趋势。临床分期、N分期是影响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的预后不良因素;临床分期是影响放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的预后不良因素;N分期是影响全身热疗联合放化疗治疗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的预后不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