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优化与集成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l889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问题当前国际上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太阳能电池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技术途径之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由于其低廉的成本和绿色环保的制造工艺,成为当前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实验室制备的小面积(面积小于1cm2)DSSC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虽已接近12%,但是和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仍然较低,特别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大面积电池面临着封装技术和转换效率显著降低的技术难题,大大影响了DSSC未来产业化的应用。  本论文针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围绕着提高DSSC光电转换效率和改善大面积电池封装技术和效率的目标,开展了包括优化纳米半导体电极材料结构来提升电池效率以及探讨可行的封装集成方法改善大面积DSSC效率降低难题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实现高效大面积DSSC的产业化封装制造技术提供解决方案。论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包括:(1)提出了新型ZnO/TiO2复合薄膜电极结构,并利用溶胶一凝胶法和溅射两种方法制备纳米ZnO薄膜材料与丝网印刷法制备TiO2薄膜方法相结合,制备了ZnO/TiO2复合薄膜电极结构。实验结果显示,在采用ZnO/TiO2纳米复合薄膜电极结构的DSSC样品中,ZnO薄膜对于入射的自然光有着增强透射的作用;同时,ZnO薄膜电极作为阻挡层,可以有效的抑制暗反应的发生。因此在采用ZnO/TiO2纳米复合薄膜电极结构的DSSC中获得了0.88V的开路电压,相比于传统DSSC,开路电压提高了约60mV。  (2)开展高效大面积DSSC封装技术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针大面积DSSC转换效率显著降低的现象,在理论分析大面积DSSC转换效率显著降低效应物理起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金属网格模组技术,改善大面积DSSC效率,以及封装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3)开展大面积DSSC封装工艺实现技术研究:基于所提出的应用金属网格模组技术改善大面积DSSC性能的技术解决方案,提出并演示了一种可实际应用于高效大面积:DSSC封装的技术的解决方案,用来提高DSSC封装的可靠性、可重复性以及自动化程度。并且基于该方案设计并研制了可实际应用于高效大面积DSSC封装的自动化封装流程以及相应的系统设备,为实现批量化,大面积的DSSC的封装制造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硅基金属.氧化物一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沟道长度减小至30纳米[1]以下,沟道长度已经逐渐和载流子平均自由程相比拟,载流子在沟道中仅遭遇少数的散射事件,传统的用
陆地生态系统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另一方面通过呼吸作用或扰动释放CO2,从而形成了大气-植被-土壤-大气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研究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
有机磷农药的广泛使用在保证农业丰产丰收的同时,也造成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及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前环境水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水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对保证食品安全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二氧化钛(TiO2)纳米材料在太阳能电池,污染物降解,光解水方面有着良好应用。然而,TiO2属于宽禁带半导体,只吸收紫外光。为扩展其光响应范围,在化学掺杂和表面敏化方面进行了
土壤侵蚀随机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是研究土壤侵蚀效应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坡面两种小区尺度(微型小区和典型小区)五种覆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六个连续观测雨季的
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类存在于健康植物体内或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位于植物体内的真菌。也有学者认为内生真菌是指整个生活史或生活史的某个阶段,侵入植物组织内,并且不会引起宿主
在纳米尺度对光的操控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梦想,近年来广受研究的纳米金属结构为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可能性。1998年Ebbesen等人在实验中发现了光在亚波长金属小孔阵列结构中增强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副鳅属(Paracobitis)鱼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及其周边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四川的交界地带和云南、重庆、贵州的交界地区,包括中国五大水系:长江(金沙江)、珠江(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