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探究慢性压迫损伤后凋亡的规律,检测巢蛋白(神经干细胞的标志蛋白)在大鼠脊髓慢性损伤后的表达规律。实验方法本实验改进了前人的慢性膨胀材料压迫模型,通过手术的方式植入压迫材料,避免了植入过程中的直接损伤。于显微镜下,将大鼠胸7,8双侧椎弓根切断,取下椎板,植入一种吸水缓膨材料,随着压迫物的膨胀,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慢性压迫脊髓损伤实验动物模型。40只wista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30只,对照组10只。其中对照组进行同样手术,但不植入压迫物。术后观察,如大鼠出现双下肢瘫痪症状,考虑为术中损伤所致,处死,不列入统计。术后青霉素抗炎治疗5天。手术后在第1,3,7,14,28天通过BBB评分进行行为学功能评定,检测压迫段脊髓病理标本及通过电脑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凋亡启动基因P53及应用TUNEL染色检测凋亡。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estin(巢蛋白)。实验结果术后观察行为学、组织学、病理学上的改变,三者相符合。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模型成立。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白质纵向传导束上脱髓鞘的区域,主要为少突胶质细胞。第一天即出现了凋亡的表达,第三天表达达到一个高峰,持续到第七天,后下降。P53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手术后第1天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出现了阳性表达,以第3天的表达升高最明显,至第7天时达到一高峰,后稳定在一较平稳水平。慢性损伤后,nestin主要表达于室管膜及其周围。损伤后的第一天nestin即开始表达,伤后一周达高峰,两周开始下调,28天时几乎无表达。实验结论此模型较以往模型相比,具有制作简单,损伤程度可调整,脊髓损伤能表现出不同的压迫程度,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慢性压迫损伤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可导致大量的细胞凋亡,同时激活内源性保护机制,使脊髓发生适应性改变。凋亡最早起于胶质细胞,脊髓微环境的改变引起了神经细胞的改变。凋亡基因的启动早于大鼠脊髓的病理生理改变及行为学改变,为临床早期减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损伤后,如果能够激活及调控神经干细胞的表达,将可能大大提高脊髓损伤自我修复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