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ZIF-8/聚酰胺反渗透膜制备及其去除DBPs的性能与机理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aojuan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水反渗透(Sea water reverse osmosis,SWRO)是经济高效地利用海水制备饮用水的工艺。为抑制海水中微生物的增殖,对海水进行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杀菌剂与有机物反应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具有致癌性和致畸性,而目前的海水淡化反渗透膜多采用聚酰胺材质,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决定其对小分子DBPs的去除率较低(低于70%),需要通过进一步改性,强化聚酰胺反渗透膜的DBPs去除性能。本文基于由锌离子构成的沸石型咪唑酯骨架(Imidazolate framework-8,ZIF-8)的结构特性,即高比表面积以及有效分离水与水合钠离子的性能。首先,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合成三种不同粒径ZIF-8颗粒(50、150和400 nm),在界面聚合过程中将其加入到有机相中,制备ZIF-8/聚酰胺反渗透膜(标记为TFN-50、TFN-150和TFN-400),并对其水通量、抗污染性能和DBPs去除性能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以0.3 wt%50 nm ZIF-8制备的TFN-50膜性能最佳,水通量为1.85 L/m2·h·bar,氯化钠截留率为99%;而以相同添加量制备的TFN-400膜性能低于TFN-50膜。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ZIF-8颗粒对聚酰胺复合膜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揭示了粒径引起的ZIF-8在聚酰胺层中的分散度是ZIF-8/聚酰胺膜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TFN-50中Zn2+浓度为51.30μg/cm2,TFN-400中Zn2+浓度只有5.14μg/cm2。选定19种DBPs,测定TFN-50膜对其去除性能,TFN-50对小分子三氯甲烷和N-亚硝基二甲胺的去除率超过75%,证明添加具有DBPs吸附作用的ZIF-8颗粒可提高聚酰胺反渗透膜对DBPs的去除性能。为进一步提高ZIF-8对DBPs的吸附性能,强化聚酰胺反渗透膜对DBPs的去除性能,提出两种改性ZIF-8的制备方法:(1)通过原位热解吸附到ZIF-8孔结构中的葡萄糖,在ZIF-8腔体内生成碳量子点(CQDs),制备碳量子点改性ZIF-8(CQDs@ZIF-8),使ZIF-8具有可与DBPs通过氢键作用的羟基和羧基;(2)在制备ZIF-8的过程中引入亲水性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两性离子聚合物(DMAPs),制备了两性离子改性ZIF-8颗粒(PZ@ZIF-8),使ZIF-8具有PVP和DMAPs的官能团。在界面聚合过程中,将CQDs@ZIF-8和PZ@ZIF-8颗粒加入到有机相中,分别制备了碳量子点改性ZIF-8/聚酰胺复合膜(标记为CQDs@ZIF-8 TFN)和两性离子改性ZIF-8/聚酰胺复合膜(标记为PZ@ZIF-8 TFN)。通过FE-SEM和AFM探究改性ZIF-8颗粒对膜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考察改性ZIF-8/聚酰胺反渗透膜的基本性能:水通量、耐氯性能、抗污染性能,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优选出的CQDs@ZIF-8 TFN膜水通量为1.9 L/m2·h·bar,氯化钠的截留率为98.2%,经过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后的CQDs@ZIF-8 TFN膜对氯化钠的截留率仅降低11%;优选出的PZ@ZIF-8 TFN膜水通量为2.68 L/m2·h·bar,氯化钠截留率为98%,使膜兼具了耐氯性能和抗污染性能。测定优选出的改性ZIF-8/聚酰胺反渗透膜对19种消毒副产物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其对小分子DBPs的去除率超过80%,对大分子DBPs的去除率超过90%。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PS等表征手段,结合溶解-扩散模型,探究改性ZIF-8颗粒强化聚酰胺反渗透膜DBPs去除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在界面聚合过程中HCl的形成,使酸敏感性的改性ZIF-8颗粒部分降解,CQDs@ZIF-8释放出CQDs,PZ@ZIF-8释放出PVP和DMAPs。释放的物质可提高膜表面吸附能,通过氢键与消毒副产物作用,抑制其向聚酰胺层内部扩散。当消毒副产物渗透到聚酰胺层中,由于CQDs@ZIF-8和PZ@ZIF-8使膜孔径从0.68 nm降低到0.60 nm,强化了膜的尺寸筛分效应;同时,改性ZIF-8颗粒可以吸附消毒副产物分子,降低DBPs在膜内的扩散系数。在两者协同效应下,改性ZIF-8颗粒降低了DBPs的渗透系数,提升了聚酰胺反渗透膜的DBPs去除性能。本文为开发具有高水通量、高DBPs去除性能的金属有机框架/聚酰胺反渗透膜,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思路,具有重要的环境技术经济意义。
其他文献
机体内存在着复杂而完善的止血、凝血、抗凝血和溶纤系统以及精细的平衡调控机制,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既不会出血也不会凝固形成血栓。静态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作息时间不规律、吸烟和饮食不合理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极冷的生活环境等都会增加机体内血液的非正常凝固的风险。血液的非正常凝固是诱发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主因,而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在近十几年内心脑血管类疾病将是引起人类死亡最高的疾病。目前
通过重新编排能量代谢模式来满足肿瘤细胞快速增殖和转移所需的能量(ATP),已被认为是癌症的新特征之一。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是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是膀胱癌致死的首要原因,在此过程中膀胱癌细胞的能量代谢呈现何种特征,目前尚不清楚。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存在于多种十字花科蔬菜中,是迄今研究最广泛的一种有抗癌活性的异硫氰酸酯。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
舰船结构的抗水下爆炸冲击问题是各国海军的研究重点。金属夹芯结构以其优良的抗冲击性能引发关注。本文以夹芯结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下爆炸冲击波与夹芯结构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开发了抗水下爆炸冲击的夹芯结构设计方案,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基于扩展高阶夹芯结构理论和小变形假设,建立了夹芯结构的弹塑性静力学模型。芯子的材料行为假定为双线性行为,即剪应力、纵向和横向正应力和应变的关系均为双线性关系。根据芯子中可
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来说,隔热、承载、维型一体化的热防护结构是保证飞行器安全飞行的重要系统。为了提高飞行器的机动性,实现大推重比和长航程,热防护结构的轻量化设计变得尤为重要;而围绕新型轻量化结构涉及的诸多热、力学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沙漏型点阵因其优异的芯杆抗弯曲性能、面板局部抗屈曲性能和抗爆炸冲击等力学性能,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内部空腔为结构多功能化、集成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基
悬架系统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车辆行驶动力学性能的关键部件。阻尼力可控的半主动悬架可有效改善车辆的舒适性,且具有低成本优势,成为悬架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在不同类型的半主动悬架中,磁流变半主动悬架具有响应快,阻尼力调节范围大的优点,但其复杂的非线性特性使得控制器设计困难。此外,传统悬架控制的目标是车路耦合激励下的簧上质量振动抑制,表征为未知车路耦合激励或随机激励作用下的垂向动力学控制问题,
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SiCp/Al)易于工业制备,以其高强度比、高耐磨性、耐热性、高模量和高硬度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运动和医疗设备等主要工业领域。由于SiCp/Al中增强相SiC颗粒(SiCp)的存在,对该材料进行切削加工时刀具磨损严重,且难以获得高的加工表面质量。本研究通过对SiCp/Al车削加工过程的仿真和优化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切削参数对刀具寿命、表面质量的
以烟酰胺和硝酸铕为原料,采用热溶剂法合成了烟酰胺-铕配合物的微纳米球,其结构和性能经红外光谱(IR)、热重(TG)、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元素分析(EDS)和荧光检测等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含有碳、氧、氮、铕等元素,其红外光谱图与烟酰胺配体有明显的差异;配合物的质量在250℃和550℃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分别为15%和19%;SEM照片显示配合物为大小不均一的微纳米球,具有较好
异种材料复合构件在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等领域中具有显著优势,尤其Ti/Al异种合金接头综合了Ti合金的耐蚀、高强度及Al合金的低成本、密度低等优势,在航空航天、汽车领域中有巨大应用潜力。但二者界面产生的脆性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层一直是Ti/Al连接的主要困难,激光熔钎焊技术因热源的精确可控,有望实现对IMC层的控制获得优质Ti/Al接头,已成为Ti
固定床和流化床气化炉广泛应用于我国煤化工行业,其运行温度一般低于1000℃,产生的粗合成气含有大量的飞灰。飞灰的可燃物含量较高(20%~40%),可用作二次燃料,但难以有效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燃料浪费和经济损失。飞灰气流床气化炉采用气流床气化工艺处理携带飞灰的高温粗合成气,将粗合成气脱除飞灰和飞灰气化利用的过程结合。然而,这种新型气流床气化炉试运行中存在烧嘴和下渣口结渣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粗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