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载高压箱冲击强度与振动疲劳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o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受力工况复杂,对车体本身及其悬挂设备带来的冲击与振动不可避免。随着轨道车辆运行速度不断提高,铁路车载电器设备的受力状态更加恶劣。铁路车载电器设备的机械箱体是保障电器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其结构强度直接影响车辆运营安全。因此,对于此类设备在设计过程中有必要通过仿真分析方法评估其结构强度。铁路车载电器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主要承受冲击、振动等动态载荷,然而工程中往往采用传统静力学分析的简化方法进行评估,无法真实模拟设备的实际受力状态。本课题以某型铁路车载高压箱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有限元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冲击与振动试验数值模拟,实现了设计阶段与样机试验阶段在评定方法上的统一,从而在设计阶段即可对产品能否通过冲击振动试验考核进行评估。为了避免铁路车载电器设备与车体发生共振,以及避免在振动试验中发生明显的整体共振现象,对铁路车载高压箱进行了模态分析,并对低阶模态阵型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研究。本文分别采用直接静力分析法、惯性释放法两种静力学分析法以及瞬态响应分析法对铁路车载高压箱进行了冲击强度计算。并对三种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三种方法获取的计算应力均小于材料许用应力,其冲击强度满足要求。直接静力分析法与惯性释放法具有等效性。瞬态响应分析法与其他两种方法应力趋势基本一致,但是瞬态响应分析法计算应力更大,为保守起见,建议选用瞬态响应分析法进行铁路车载电器设备冲击强度计算。本文采用基于频域的随机振动分析方法分别对铁路车载高压箱主结构的母材以及焊缝进行了振动疲劳分析,铁路车载高压箱主结构损伤均小于1,疲劳强度满足要求。最大疲劳损伤值为0.51,出现在底部纵向三角梁塞焊处。另外,铁路车载高压箱疲劳强度计算中的薄弱部位与冲击强度计算中的薄弱部位基本吻合。本文将有限元仿真技术应用于铁路车载电器设备设计过程中,既可以及时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又能够有效缩短研发时间、降低设计成本。
其他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企业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巨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为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本文在分析网络联盟企业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我国制造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重点研究了网络联盟企业的合作伙伴的选择,为企业实施网络联盟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及其共同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
课题致力于实现液压同步提升的远程控制——通过一个实时控制网络,在任意一个控制节点或者异地对整个液压同步提升系统进行控制. 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液压同步提升的远
本文主要以面接触润滑油膜为研究对象,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研究了倾角对油膜厚度和承载量的影响。使用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仪对全膜润滑和微量润滑的油膜厚度和光干涉图像进行试验测量和采集,同时对面接触润滑油膜厚度和无量纲承载量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对试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完成的工作主要包括:(1)为了实现对面接触润滑油膜厚度的精确测量,在实验室原有的FST-II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仪进行优化设计,建造了新一代
公路收费监控系统是交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的基本保证。一个完整的公路收费监控系统可以保证车辆的高速通行,杜绝假票和违规收费行为的发生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新型发动机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飞机制造技术,超大液压作动筒是新型大功率飞机发动机上的一种重要和关键的执行元件,掌握和应用超大作动筒的加工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进步,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不同产品发展起来的电商平台愈发多样.作为新时代经济中的朝阳产业,生鲜食品行业与电子商务联合,在“
当前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因舒适、美观、可预测矫治效果等优点吸引了众多患者和医生.临床实践中发现,ClinCheck软件预测矫治效果与实际矫治效果之间有一定的差异,通常不能100%
随着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全球汽车保有量也与日俱增。2016年中国汽车保有量高达1.94亿辆,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带来了一系列的交通安全问题,其中最主要表现形态为车辆碰撞事故。在车
本论文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对间歇运动条件下的弹流润滑油膜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光干涉油膜测量实验系统进行了改进,编写了PLC程序以控制两个伺服电机分别带动钢球和玻璃盘旋转。实验中供油条件分为:充分供油和乏油,分别对这两种工况下的弹流润滑油膜进行了观测,采集了光干涉实验图像。实验中钢球和玻璃盘的滑滚比为0.0325。使用多光束干涉油膜测量软件MBI对实验图像进行了处理。对于充分供油条件
目的:探讨九项呼吸道病原体抗体IgM联合检测在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门诊部2016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中随机选择240例进行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