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菲律宾华侨社会变化探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guiyeah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0年后,菲律宾殖民当局允许中国移民入境及从事商贸等各种行业,导致进入菲律宾的中国移民人数激增,中国沿海居民,尤其是闽籍居民大规模移民菲律宾。菲华数量、分布、职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大批菲华的谋生领域由农业、批发和零售业转为国际商行的中介商,经营进口商品的营销和出口商品的收购。部分华人则从事城镇发展需要的手工业和各类服务行业。菲华分布也从高度集中于马尼拉转为广泛分布于各岛,带动华侨商业网络向全菲扩展。西班牙统治后期,华侨人口的大量增长及华侨经济的发展推动菲律宾华侨社会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甲必丹制度发展成熟,为华社凝聚力的增强创造有利条件。华侨在这个时期组织起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奠定华社凝聚力增强的组织基础。清末,清政府寻求华侨经济支持的海外侨务活动推动海外侨社对中国的关注和认同。处于西班牙殖民压迫之下的菲华社会,受到正在兴起的中国民族主义的影响,以请求清政府设领保护为开端,开始了华侨民族主义的发展。然而具有一半中国血统的华菲混血儿群体在此时则大部分融入菲岛土著社会,成为正在形成中的菲律宾民族的一部分。19世纪末以后,华人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变化,引发菲华对祖国和家乡的关注。在汇款回乡和参与家乡经济和政治建设方面,菲华表现出超过其他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的热情。
其他文献
里正、主首、隅正、坊正及社长,作为元代基层政权的职事人员,其设置情况、差充原则及差充过程,基本延续了前代,只是个别地方和地区有些变通。元代普遍存在多设里正、主首等职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