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是人类社会利他精神的体现,是一项高尚的社会行为和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它在弥补公共服务的缝隙、促进社会团结稳定、加强青年社会化以及塑造公民文化、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推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赛事活动在我国的举办,其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大量的志愿者投身于这种志愿服务中,其中高校学生成为志愿服务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表现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并且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和高度认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仅仅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更加体现与时俱进和青春气息,使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对教育对象发挥作用。志愿服务行为自身的特点使它成为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型重要载体。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大学生们提升了自身价值观,培养了自身思想品质;这些都对大学生将来走进社会之后尽快地融入社会大有裨益。因此,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推动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期望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实效性。本文以此为实践和理论背景,探讨高校志愿服务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本文共分为三章:论文第一章讲述了“高校志愿服务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的问题与现状”。这一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高校志愿服务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的现状为,高校志愿服务对于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制度保障欠缺;以及高校志愿服务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的专业性针对性不够深入。接下来,针对目前研究现状分析总结出高校志愿服务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的问题有: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定位研究存在偏差;高校志愿服务缺少相应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高校志愿服务缺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实践阵地的长效稳定的管理机制等。这些分析和总结,为下文提出具体对策机制分析打下了基础。论文第二章进行了“高校志愿服务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机制分析”。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与上一章相对应,这一章首先针对对志愿服务的定位问题解析了传统观念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分析了志愿服务的利他动机,并纠正了传统观念中对志愿服务的错误理解,最后解析了志愿服务激励不当产生的不公平感。接下来文章提出要对高校志愿服务进行的团体组织与技能培训——包括热情与技能培养、团队精神的养成以及品牌意识的形成。对于形成高校志愿服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文章分析了高校志愿服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产生长效激励的原因,进行了高校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的特殊性分析,从而进行了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制度设计。论文最后一章“高校志愿服务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案例分析”介绍了在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以及对于非志愿者不愿参加志愿活动的心理访谈。这一章通过分析得出,在我国08奥运期间,是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首次参与到大型国际赛事的志愿服务中来,光荣感和奉献精神成为志愿活动的首要动机;到了2010上海世博期间,由于积累了丰富的志愿服务管理经验和组织技巧,这次志愿服务通过更为广泛的招募上海高校大学生参与的同时,进行了更为周密的立法支持与保障,同时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的心理动机也更多的转化为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丰富的人生目标。这一转化表明,我国志愿服务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成熟化过程。文章还分析了在对14名被访谈的非志愿者的谈话反映出来的目前志愿服务尚存的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