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涂覆法对化学纤维表面亲水改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越来越多的功能纸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上时,带来了结果是以化学纤维为代表的非植物纤维在特种纸上的应用量越来越大。但是化学纤维因表面的憎水性而导致与植纤没有结合力,,分散困难等缺点成为了其应用于湿法抄造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化学纤维如何与植物纤维混合湿法并且能抄造出有一定强度的纸张就成为越来越多学者关注的问题,化学纤维的亲水化改性就是最常用的举措。本论文提出用壳聚糖涂覆在化学纤维上以求改变化学纤维表面憎水性的方法(本论文通称壳聚糖涂覆法)就是其中一种方法。 本论文对壳聚糖涂覆法进行化学纤维的改性做了以下一些研究工作: 第一部分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化学纤维(维纶,涤纶,丙纶)用壳聚糖涂覆法进行涂覆,实验过程体现了该法涂覆过程简便、洁净、环保的特点。 第二部分对壳聚糖是否涂覆上化学纤维予以证明,采用光学显微镜、ESEM、冷冻切片等方法对涂覆化学纤维进行观察,证明壳聚糖能涂覆在化学纤维上,并观察到维纶、涤纶涂覆状态为包裹状,而丙纶为粘附状。 第三部分对化学纤维的涂覆改性效果进行测试,包括接触角,吸附率与修正吸附率的测量。单丝接触角法证实了改性的亲水效果。以透过高度法为原理进行的接触角测量显示在0.2%浓度壳聚糖浸泡下的改性维纶、涤纶与丙纶对水的接触角都降低到90度,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大,维纶与涤纶改性效果明显,而丙纶接触角变化不大。吸附率的实验显示化纤吸附率随壳聚糖浸泡浓度趋势是先上升后平缓,说明化学纤维都有一个壳聚糖的最大吸附率,丙纶在壳聚糖浓度0.2-0.3%之间,维纶与涤纶要大于0.4%。修正吸附率与壳聚糖残留率反映壳聚糖层抗剪切破坏能力,实验证明维纶在壳聚糖浓度0.2%之前,涤纶在0.1%-0.2%之前残留率都大于90%,抗剪切能力能达到实际应用的条件。丙纶的壳聚糖残留率则一直都比较低。 第四部分对化学纤维与植物纤维进行混合抄造,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纸面与纸页断裂面情况,测量成纸强度。光学显微镜显示化学纤维没有分丝帚化而维持原有的刚性,并定性反映了三种纤维断裂面的差距,也就反映了三种改性纤维亲水改性效果的差距。纸页强度测试显示出涂覆上的壳聚糖发挥了增大纤维间结合力的作用,但是改性化学纤维后的成纸强度仍然不能与植纤成纸的强度一样或相近,说明仅采用该法能提高的纸张强度有限。壳聚糖浓度这个因素,更实质性的说就是修正吸附率这个因素对纸张强度影响上,涤纶表现明显,维纶与丙纶则不明显。
其他文献
倘若有朝一日,我们的宇航员要远征火星或是其他星球,必然要经过漫长的太空飞行,可是,长时期的失重会带给宇航员一个致命的打击——肌肉会严重萎缩,甚至会引发其他的各种严重
为实现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近十多年来,废纸利用率不断增加,废纸处理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碎浆是废纸处理技术中关键的第一道工序,作为碎浆设备的高浓碎浆机在废纸制浆领域有
制革工业一个是以动物资源的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工业。皮革废弃物中大约有80%以上的胶原,它们是宝贵的生物质资源,可为造纸工业提供新的原料。 本课题着重研究胶原纤
自然界中木质素的降解主要是通过丝状真菌,尤其是白腐菌的分解作用来完成的。白腐菌降解木质素,是通过其分泌的酶的作用来实现的。白腐菌所分泌的木质素降解酶主要有3种,即木质
为了开发利用中国南方丰富的湿地松资源,该论文进行了湿地松脱木素硫酸盐法蒸煮和ECF漂白及机理的研究,探讨深度脱木素蒸煮和漂白过程中木素结构的化学变化,为进一步发展新的
膝关节损伤是骨科最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开放性手术创伤大,关节镜微创手术以其切口小、康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势,已逐渐成为骨关节外科常规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关节镜微创手术刀具市
本文对某企业现有的C.I.颜料紫23原颜料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优化每一步的合成参数,使得咔唑的N-乙基化反应收率高于96%,产物纯度大于98%;N-乙基咔唑的硝化反应收率高于93%,产物
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 DLC)涂层具有诸多优异的性能,如硬度和弹性模量高、耐磨性好、摩擦系数低等,使其被广泛运用于刀具、模具、生物医疗器材和微电子等领域。类金刚
该文以获得丙酮酸高产率、高产量和高生产强度的相对统一为目标,对多重维生素营养缺陷菌株Torulopsis glabrata 在过量合成丙酸酸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Magnetic Barkhausen Noise (MBN) method is known as an effective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NDE)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residual stress in ferromagnetic mate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