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先通过“前测”探析初中生学习“溶液”前存在的迷思概念及其成因,经广读文献找到较为有效的概念转化教学模型,甄选出合适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展开实验教学,再通过“后测”对两类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该概念教学模型的有效性,旨在为广大一线初三教师探寻科学、高效的概念转变策略。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阶段:探查初三学生学习“溶液”前存在的迷思概念。笔者根据同行的反馈和历届学生关于“溶液”的常错点,编制一份有良好信、效度的前测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增城区荔城街某初中306名初三学生学习“溶液”前存在的迷思概念进行探查。经多维度、细致化地分析前测所得的数据,发现学生学习“溶液”前就存在许多典型的迷思概念,特别是关于“饱和溶液”、“结晶”、“乳化”、“溶液配制”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不少典型的误区。第二阶段:实施实验教学,验证PDEODE(预测—讨论—解释—观察—讨论—解释)的概念转变策略的教学效果。本文的教学实践部分采用对比实验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均由同一教师任教且均为平行班,学生学习水平相当。教师在实验班运用PDEODE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而在对照班则采用接近化学传统教学方式的POE教学策略。笔者以“溶液”的重点概念作为开展对比教学的基点,设计了PDEODE和POE教学策略下的不同教学流程,让共同参与本次实验教学的两位化学教师一同实践,在自然教学的情况下尽可能控制无关变量的干扰,使不同教学策略下的结果反馈更有说服力。第三阶段:经对比教学后,编制一份以“溶液”各概念为考查内容且信、效度都较好的后测问卷,对3个实验班(101人)和3个对照班(105人)共206名学生实施后测。经详细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前测中探查到的迷思概念,经学习后大部分都向科学概念转变,特别是实验班的转变效果较对照班显著得多。由此,本文得出PDEODE的概念转变策略是具有实践性意义的,值得广大初三化学教师采用。由于实施PDEODE概念转变策略一般应该以实验作为载体,并且需要先通过前测分析学习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存在的迷思概念,才能在“预测”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解释。为了该策略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又不给教师带来太大工作量,本文给一线教师一些建议:(1)在概念转变教学中应尽可能以实验作为媒介,整合好实验内容,便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讨论”、“解释”等环节自主地将相关概念建构到科学的认知体系中。(2)在概念转变教学中应重视小组合作。学生在同龄人间能卸下防备心理,能在“讨论”和“解释”中让迷思概念充分暴露,便于后续探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构建相关概念。(3)在概念转变教学前,应设计好预习学案,藉此探查即将学习的知识中学生存在哪些迷思概念。把探查内容落在学案预习的前几题,教师探查起来比较轻松,同时也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