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式水下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算法的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代表了未来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方向,是目前研究工作的热点。而导航问题仍是AUV所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之一,在导航问题中,定位问题又是移动机器人的基本问题,是指移动机器人通过携带的传感器完成对内部状态的检测或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估算其自身位置和姿态的过程。在未知的环境中,机器人的定位与构图是融为一体相互关联的,即同时定位和地图构建SLA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问题可描述为:一个自主移动机器人从未知环境中的未知位置出发,在机器人航行过程中根据自身携带的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实现自身位置的确定,同时增量式地构建全局环境地图。本文首先介绍了SLAM算法的基础即卡尔曼滤波器理论,然后阐述了在单纯声纳更新的SLAM算法基础上引入了其他传感器更新环节的SLAM算法,即多传感器更新的SLAM算法,详细介绍了其实现流程,并从理论上说明其能够提高了机器人定位和构图精度。接着介绍了试验的前期准备,即AUV平台携带的传感器以及SLAM算法中用于构建环境地图的特征的提取。提取精确可靠的环境特征是SLAM算法准确度的保障,而环境特征的表示则依据机器人航行的环境。然而直接提取的环境特征可能比较密集,影响了SLAM算法的效率和精度,因此需对特征点进行去噪声和稀疏化处理,噪声是针对声纳自身的噪声及其环境背景噪声,而稀疏化处理则是针对声纳发射的单个波束及其多个波束间的冗余信息的。最后通过湖试和海试试验验证了多传感器更新的SLAM算法的有效性。湖试试验的结果表明了该算法在机器人的定位和构图精度方面优于仅声纳更新的SLAM算法,而较长距离的海试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且说明了该算法的定位和构图精度满足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航行要求。
其他文献
密码学的理论与技术逐渐成为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可以说,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高,商业越发达,信息安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密码学的应用就越来越广泛。自古以
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以射频通信方式来实现无线非接触式信息识别。随着RFID技术不
量子点半导体光放大器(QD-SOA)与其它光学放大器相比具有阈值电流低、增益响应快、噪声指数低、差分增益高和频率带宽大等优越的性能,非常适用于实现全光波长转换器和全光逻
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至今,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范围开始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无线传输的数据速率与服务质量的要求正在不断地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