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趋势下,我国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商业银行迫切地需要通过业务创新来寻求新的盈利机会,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在此背景下,同业业务越发地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并在近几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由最初的短期头寸调节工具演变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手段,其业务形式复杂多样,合作范围也由银银合作向银证合作、银信合作、银基合作等延伸。然而,我国同业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张的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风险隐患,从发展动机上看,同业业务之所以受到如此青睐是由于其低资本占用、规避监管的特点,商业银行往往以同业业务作为“外壳”实现变相的放贷,从而逃离信贷约束及监管限制,尤其是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买入返售类业务更是如此,其盈利模式过于依赖期限错配,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此外,随着同业业务链条的不断延伸,各金融机构的联系更为密切,风险很有可能在机构间进行传播并爆发系统性危机,而同业过度扩张也被认为是引发2013年“钱荒”事件的重要原因,可见同业业务与流动性风险的联系之密切,因此,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地梳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论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同业业务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关系进行阐述,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同业业务存在的流动性风险问题,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为我国同业业务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结构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进行了说明,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这部分内容对同业业务及流动性风险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流动性风险的生成机制、评估方法与管理策略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同业业务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机制,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同业业务运作模式。第三部分对同业业务发展与流动性风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我国同业业务的发展动因与发展概况,分析了我国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现状,并结合现状,对二者的关系作出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以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同业业务与流动性风险的关系进行验证,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前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到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并针对结论,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论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同业业务发展状况及流动性风险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我国同业业务存在比较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并且呈现出了“同质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创新型同业业务的发展延长了同业业务链条,导致风险传染效应加大,再加上相关监管措施的缺失,极易引发系统性流动性危机,因此给予以上风险因素,同业业务比重不宜过大,应该对其规模进行合理控制。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还会受到自身盈利性水平以及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而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应对。因此,为解决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问题,既要调节现有业务结构、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又要为同业业务设置规模上限、完善监管体系,同时还要利用同业存单、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应对内外部因素变化带来的冲击。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论文的研究角度比较新颖,鉴于目前国内对同业业务的风险研究还比较少,而事实表明我国同业业务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已不容忽视,论文正是基于此,试图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梳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其次,论文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国内对同业业务的分析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不足。最后,在对流动性风险的衡量上,论文克服了以往文献多采用静态指标进行分析的不足,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衡量,研究更加全面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