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棉田优势杂草对除草剂的抗药性监测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省是我国传统的棉花种植区,长期以来棉花生产受到杂草等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但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大量、连续使用,杂草对除草剂发生抗药性的风险越来越大。为了把握山东省棉田杂草抗药性的发生现状,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部分优势杂草对常用除草剂的抗药性水平,以期为棉田杂草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在2014年的基础上,2015年从菏泽、聊城、济宁、德州、东营、滨州等地又采集到9科16种140个杂草种子样本。包括禾本科的牛筋草24个、毛马唐8个、稗11个、虮子草1个、马唐13个、狗尾草2个、虎尾草2个,菊科的鳢肠44个、小飞蓬1个,莎草科的香附子11个,苋科的反枝苋6个,马齿苋科的马齿苋3个,锦葵科的苘麻1个,茄科的曼陀罗1个,藜科的藜2个,蓼科的红蓼1个。⑵采用盆栽茎叶处理法测定了2014年和2015年采集优势杂草牛筋草、马唐、毛马唐和醴肠种群样本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草甘膦(41%异丙胺盐水剂,2625 mL/hm2)以及三种禾本科杂草对精喹禾灵(5%乳油,1050 mL/hm2)的敏感性;采用培养皿法测定了这些杂草在田间推荐剂量(33%乳油,4.375 mL/L)和低剂量(33%乳油,0.1333 mL/L)下对二甲戊灵的敏感性。结果发现用草甘膦、精喹禾灵及二甲戊灵处理的牛筋草、马唐和毛马唐,绝大多数植株死亡,防效明显,说明供试杂草对三种除草剂均未产生抗药性。而用草甘膦常规剂量和二甲戊灵低剂量处理的鱧肠种群表现出较大的敏感差异,但由于该杂草为难防除的恶性杂草,其较低的敏感性是否与抗药性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⑶在2014年的基础上,2015年从菏泽、聊城、济宁、德州、东营、滨州等地又采集到9科16种140个杂草种子样本。包括禾本科的牛筋草24个、毛马唐8个、稗11个、虮子草1个、马唐13个、狗尾草2个、虎尾草2个,菊科的鳢肠44个、小飞蓬1个,莎草科的香附子11个,苋科的反枝苋6个,马齿苋科的马齿苋3个,锦葵科的苘麻1个,茄科的曼陀罗1个,藜科的藜2个,蓼科的红蓼1个。⑷采用盆栽茎叶处理法测定了2014年和2015年采集优势杂草牛筋草、马唐、毛马唐和醴肠种群样本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对草甘膦(41%异丙胺盐水剂,2625 mL/hm2)以及三种禾本科杂草对精喹禾灵(5%乳油,1050 mL/hm2)的敏感性;采用培养皿法测定了这些杂草在田间推荐剂量(33%乳油,4.375 mL/L)和低剂量(33%乳油,0.1333 mL/L)下对二甲戊灵的敏感性。结果发现用草甘膦、精喹禾灵及二甲戊灵处理的牛筋草、马唐和毛马唐,绝大多数植株死亡,防效明显,说明供试杂草对三种除草剂均未产生抗药性。而用草甘膦常规剂量和二甲戊灵低剂量处理的鱧肠种群表现出较大的敏感差异,但由于该杂草为难防除的恶性杂草,其较低的敏感性是否与抗药性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管理的最高形式,是医院持续快速发展的灵魂.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徐淮东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有着雄厚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资源,是本市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是转基因Bt抗虫棉花(Bt棉)的重要靶标害虫之一。我国自1997年开始种植Bt棉,目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Bt棉种植面
目的:分析7岁以下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者一共10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
本研究在对青岛茶园节肢动物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优势害虫及天敌的田间发生规律和种群动态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三种不同管理方式茶园昆虫(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草
耳鸣是在缺乏外界客观刺激(电刺激或声刺激)时,人的耳内或颅内接受到的一种扰人的声音感知,是耳科常见的症状之一.按照中医理论,耳鸣是听功能衰老的表现,与肾虚密切相关.是严
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劳氏粘虫 Leucania loreyi(Duponchel)和淡脉粘虫Leucania roseilinea(Walker)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近缘种粘虫,也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且在我
目的:探讨10年及以上糖尿病患者的常规体检结果分析.方法:回顾分析在本院体检的糖尿病患者的常规体检结果,其中386例糖尿病患者病程在10年以上,386例糖尿病患者病程10年以内,
目的:研究系统性护理对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后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直肠癌Miles术后肠造口患者6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研究组(系统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