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AB框架下对仿拟生成机制的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002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拟作为一种为了表述新的内容而对原有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进行改造的一种修辞工具,如今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社交媒体甚至人们对话交际中。之前学者们对各种仿拟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修辞层面上,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学者对仿拟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认知语言学层面上,而本文将从支撑人们交际最主要的交际目的心理,即元语用意识理论角度着手,联系认知语言学中的一大支柱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来全方位解读仿拟语的生成机制。前人对仿拟的研究可以总结为四个视角,即修辞格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语用学视角,和语义学视角分析,这些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仿拟的研究内容。但是,修辞学、语义学对仿拟的研究仅停留在了表层,忽视了其内部认知机制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虽然深入到仿拟的内部认知机制的解读,但是仍然存在片面研究的问题,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还不充分。语用学对仿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关联原则,语境干涉和语用推理,也忽略了在其背后主导仿拟生成的机制的研究。基于上述发现,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来探讨仿拟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根据Verschueren提出的元语用意识理论和Fauconnier&Turner提出概念整合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MAB”模型(Meta-Pragmatics Awareness和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缩写为MAB),用来阐释仿拟的生成机制。通过在MAB框架下分析一些仿拟的生成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元语用意识的导入,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整个仿拟生成的机制。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首先,基于语用学中Verschueren提出的元语用意识理论(Meta-Pragmatic Awareness Theory)和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首次提出MAB分析模式,并以此为理论框架,从语音、语法两个层面分析仿拟语的生成和解读机制。其次,根据陈望道先生对仿拟的分类,本文就这两个大类分别例举了实例加以说明,试图对仿拟的生成解读的基础做一些研究,试图对仿拟生成和解读做出一定贡献。在MAB的理论框架上简要讨论了仿拟语的成功运用准则。最后,本文还指出本研究欠缺之处,为以后的研究提出点滴建议。
其他文献
关于中国传统村落的共同体性质一直存在争议,共同体肯定论者认为中国村落具有村级的自治组织,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存在互助和合作,是紧密内聚的村落共同体。共同体否定论者认为
在国外餐饮业的大举进攻下,我国许多老字号餐饮企业或消失或风雨飘摇。而全聚德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像"一把椅子卖了10万"这样的餐饮奇迹。全聚德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的餐饮界
细脉为临床常见脉象,古代医家认为其脉形的主要特点是"脉细如线、应指明显",并有诸多形象的描述;其主病为主诸虚证、主伤湿证,亦可为常人脉象。现代医家对脉形的表述多尊古人
本文在前人对蒙古语复合名词结构语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计算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蒙古语《HAR_A》一词构成的复合名词进行了语义分类及语义结构分折研究。本文由导论、第
针对南京市大比例尺矢量地形图基础测绘项目,架构并细化了具有南京特色的全过程"五二一三"(五控制、二管理、一协调、三评价)测绘监理体系以及配套的测绘监理文档。并通过理
本文以Hisao&Gibson(2003)在“汉语关系从句的加工”(Processing Relative Clauses in Chinese)的结论,即主语关系结构比宾语关系结构难习得为理论依据,采用看图诱导回答的方
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医学统计教研室姚晨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金丹黄秋颖医学统计学是临床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之一。由于医学生多年医学课
为更有效地扑灭密集堆垛火灾,在前期合成试验的基础上,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分别将一定浓度的温敏性P(NIPAm/AA-Na)凝胶水溶液和水配比成新型灭火剂,根据《水系灭火剂》标准,将
目的:①研究斑马鱼心动过缓模型与hERG模型、狗模型在预测化合物心脏毒性风险的相关性;②研究化合物在发育早期斑马鱼模型中的LC50值以及与啮齿类动物口服LD50值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自由共聚的方法合成了一种温敏性水凝胶,分析了不同质量分数凝胶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和粘度变化,分别采用水、浙江大学胶体灭火剂B和温敏性水凝胶对1A堆垛进行灭火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