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拟作为一种为了表述新的内容而对原有广泛使用的语言形式进行改造的一种修辞工具,如今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社交媒体甚至人们对话交际中。之前学者们对各种仿拟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修辞层面上,后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学者对仿拟的研究又主要集中在认知语言学层面上,而本文将从支撑人们交际最主要的交际目的心理,即元语用意识理论角度着手,联系认知语言学中的一大支柱理论-概念整合理论来全方位解读仿拟语的生成机制。前人对仿拟的研究可以总结为四个视角,即修辞格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语用学视角,和语义学视角分析,这些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仿拟的研究内容。但是,修辞学、语义学对仿拟的研究仅停留在了表层,忽视了其内部认知机制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虽然深入到仿拟的内部认知机制的解读,但是仍然存在片面研究的问题,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还不充分。语用学对仿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关联原则,语境干涉和语用推理,也忽略了在其背后主导仿拟生成的机制的研究。基于上述发现,本文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来探讨仿拟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根据Verschueren提出的元语用意识理论和Fauconnier&Turner提出概念整合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MAB”模型(Meta-Pragmatics Awareness和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缩写为MAB),用来阐释仿拟的生成机制。通过在MAB框架下分析一些仿拟的生成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元语用意识的导入,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整个仿拟生成的机制。本研究的贡献在于:首先,基于语用学中Verschueren提出的元语用意识理论(Meta-Pragmatic Awareness Theory)和认知语言学中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首次提出MAB分析模式,并以此为理论框架,从语音、语法两个层面分析仿拟语的生成和解读机制。其次,根据陈望道先生对仿拟的分类,本文就这两个大类分别例举了实例加以说明,试图对仿拟的生成解读的基础做一些研究,试图对仿拟生成和解读做出一定贡献。在MAB的理论框架上简要讨论了仿拟语的成功运用准则。最后,本文还指出本研究欠缺之处,为以后的研究提出点滴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