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本实验通过建立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引发的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检测模型大鼠血糖、血肌酐(Sur)、尿素氮(BUN)及肾重/体重值,探讨中药内外治法对模型大鼠防治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科学依据。检测模型大鼠肾组织中转换因子β 1(TGF-β1)、Ⅳ型胶原(COL-Ⅳ)的含量,探究中药内外治法对模型大鼠肾损害的作用机制。本实验基于“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原则,旨在为临床开展糖尿病肾病的诊疗工作,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材料与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进行称重、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40只大鼠均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饲养4周,体重达到340g±10g,其中有4只体重未达标从实验中剔除。在禁食12h后,按50mg/kg剂量进行腹腔注射,72h后测空腹血糖≥16.7mmol/L,列入观察对象,若血糖不达标者进行补注STZ药品一次,空白对照组注入等量的无菌枸橼酸缓冲液,其中造模组有3只大鼠血糖偏低从实验中剔除,空白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四组继续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并继续喂养12周。从空白对照组和其余造模组中各随机抽取8只,进行眶静脉取血;定量检测Sur、BUN,进行统计学分析,若两组的数值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鼠出现了肾损害,在糖尿病肾损害造模期间有5只大鼠由于不耐受而死亡。造模组中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内治组、外治组、灸药结合组,每一组各7只。内治组给予金匮肾气丸和五子衍宗丸汤合方加减灌胃治疗,4ml/次,1次/d;外治法选用附子、肉桂等药物研磨黄酒调匀外敷神阙穴,1次/d;灸药结合组给予内治和外治两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量的蒸馏水灌胃,以上治疗周期为4周。治疗期间,各组大鼠按既定方式喂养。治疗结束后,测量大鼠血糖、血肌酐、尿素氮及肾重/体重值,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中TGF-β 1 及 COL-Ⅳ。结 果:1.治疗后,模型大鼠的少动蜷缩、毛色晦暗、尿频等一般状态较治疗前得到改善。2.血糖:治疗后,模型对照组的血糖值明显升高,各治疗组的血糖值虽然高十空白对照组血糖值,但与模型对照组血糖值相比呈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大鼠肾指数(肾重/体重值):模型对照组的肾指数与空白对照组的肾指数相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大鼠肾脏出现肥大性病理性改变。各治疗组的肾指数又与模型对照组的肾指数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提示各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效果。内治组和外治组的肾指数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灸药结合组的肾指数比明显优于内治组和外治组(P<0.05)。4.肾功能(血肌酐Sur、尿素氮BUN):模型对照组的Sur与BUN值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说明模型大鼠肾组织发生了滤过性和渗透性病理改变;且灸药结合组肾功能明显优于其余四组(P<0.05),而内治组和外治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中的TGF-β 1及COL-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TGF-β 1、COLⅣ的表达水平升高,灰度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各治疗组TGF-β 1及COL-Ⅳ因子表达含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即提示各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效果。内治组和外治组的TGF-β1及COL-Ⅳ因子表达含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内治组和外治组相比较,灸药结合组的TGF-β1及COL-Ⅳ因子表达含量明显下调(P<0.05),说明灸药结合组的肾功能明显优于内治组和外治组。结 论:1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一定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可以准确复制出2型DM早期肾损害的动物模型,是中医研究DN的理想模型。2灸药结合法可以改变模型大鼠的一般状态,改善一定的临床症状。3灸药结合法可以降低血糖、肾重/体重、BUN及Sur的水平,能有效延缓DN的发展。4灸药结合法可以降低或下调TGF-β1蛋白及COL-Ⅳ的含量,有效抑制肾脏纤维化的进程,达到防治DN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