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发生,对于国家财产、人民生命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些年,有关安全投入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比较有限,仍然有待系统和深入丰富研究。由于煤矿企业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在当前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下,从微观层面来说,安全和安全投入的概念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从宏观层面来说,煤矿安全投入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以多大程度和什么样的方式影响着安全投入决策,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什么;这都需要系统、科学的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说,当前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是否适当和科学,实证研究安全投入构成特点和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由此可知,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对煤矿安全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旨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这种大背景下,明确安全、安全投入及其分类内涵,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研究煤矿企业安全投入动力机制机理,识别、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系统评价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从煤矿安全投入和安全产出两个维度构建合适的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对煤矿开采条件分类的基础上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为实证分析主体,实证比较分析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及其特点、合理性,总结规律,设计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11个煤矿为实证研究主体,系统评价安全投入效率的整体情况,对比其差异,深入分析安全投入冗余及其原因,为优化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和效率、合理配置安全投入资源、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区别于传统安全和安全投入概念,本文对安全概念和安全投入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新界定,并对安全投入的分类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煤矿安全投入的动力来源及特征,研究了安全投入动力的耦合机理,揭示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动力和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动力对煤矿安全投入系统影响的内在联系。(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定量研究了煤炭安全投入影响因素,在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结构路径分析,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研究结论,评价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的各个主要因素。(3)研究提出了适当的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生产煤矿的煤炭资源地质条件数据,借鉴煤矿自然条件安全预评价的指标体系,将11个煤矿分为七种不同开采条件,实证研究分析11个煤矿在不同七种类别开采条件下10年安全投入构成整体情况、各自特点及其合理性;从11个煤矿10年历年安全投入变化规律分析其在七种不同开采条件下安全投入构成,并通过相同煤矿开采条件下同类别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煤矿开采条件下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生产规模下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以及在千万吨以上级别中不同生产规模间、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具体比较分析其差异化特征,并归纳总结其规律性特点。(4)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矿为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分析主体,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和11个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实证研究结论,从基于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基于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的差异比较、不同所属地区煤矿的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分类比较等方面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分析,并将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结果综合效率值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两个方面,找出导致不同所属地区煤矿安全投入效率存在低下的症结;利用松弛变量分析非DEA有效DUM,分析安全投入的冗余,进一步研究各个煤矿安全投入效率损失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实证研究主体优化安全投入效率以及周边其他国有或民营大型煤炭集团持续优化煤炭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安全生产方式,逐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安全管理决策依据。
其他文献
围岩参数的不确定性对隧道工程中支护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不确定性源于地质材料在其复杂的形成及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天然变异性(随机不确定性),以及由于缺乏现场特定信息和测试、设计阶段所引入的误差而导致的基于认知上的不确定性(认识不确定性)。虽然认识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使用保守的设计参数进行主观处理,但是由于缺乏对可变围岩响应的深入理解,上述做法可能会导致对项目成本和施工进度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我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中南方唯一煤炭基地的主要组成部分,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素有“江南煤海”之誉,但煤层开采条件复杂。缓倾斜煤层沿空半煤岩巷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由于围岩结构的非对称性、非均质性及两帮煤岩分界面的影响,导致巷道服务期间呈现出明显非对称大变形特征,锚网索、U型钢等传统支护方案难以适应围岩变形,控制效果不甚理想,严重阻碍了当前贵州煤炭工业智能机械化转型升级的进程。本论文以贵州某矿
随着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的发展,低渗透不饱和煤层因高强度开采而导致的瓦斯超限问题日益被重视。同时,我国普遍存在的近距离煤层群条件,使得上邻近层随顶板垮落直接进入采空区垮落带,卸压瓦斯大量解吸,加剧了采空区瓦斯涌出,引起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频频超限。断裂带瓦斯抽采是工作面上隅角及回风流瓦斯治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抽采位置的选择是抽采效果好坏的重要保证。抽采位置的确定受到覆岩裂隙发育形态、
煤炭地下气化(UCG)作为一种煤炭原位化学开采技术,是我国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之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战略方向。在UCG运行过程中煤层受热发生干燥、热解反应,挥发物析出后形成具有一定孔隙和裂隙的半焦,用做后续气化和燃烧的反应物。在此过程中,低温作用(~600℃)下煤的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对气体的渗透性变化最为剧烈,它决定了煤层内气体的渗流行为,进而影响后期的气化速率及反应面在煤层内的扩展。挥发物
随着煤炭和石油的不断勘探和开采,地震勘探逐渐从构造简单的地质环境向复杂构造区深入,精细化数据处理和解释成为地震勘探的目标之一。传统的地震数据处理理论和技术都是以反射波为基础,但由于瑞丽准则的限制,反射波成像不利于小尺度地质体的勘探与识别。小尺度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如断层、裂缝、尖灭点等,广泛存在于地下空间,与煤矿安全生产和油气藏开发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其准确勘探与定位对于煤矿的安全开采和油气富集区的
目前,煤田地震勘探在识别复杂地质构造、小尺度的地质体时,存在分辨率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问题。由于地层普遍具有粘弹性,地震子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表现出衰减特征,地震信号实为非平稳信号。基于平稳地震信号假设的反褶积方法,难以解决因地震子波衰减引起的分辨率降低问题。时频域反褶积方法考虑了地层所具有的粘弹性衰减特征,能够有效恢复地层反射系数,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本文围绕时频域反褶积的关键内容:时频分析方法、时
加氢热解是高效利用褐煤资源的技术之一。但褐煤中存在的氮会随着褐煤加氢热解的进行迁移到气相、焦油和保留在半焦中。半焦是热解提取油气资源后的高产率固体物质,半焦气化可以用来生产高能燃气或化工合成气,半焦中的氮会随着半焦气化的进行生成气态的含氮物质。因此研究褐煤加氢热解和半焦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为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及半焦的洁净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胜利褐煤为实验原料,在金属和石英固
随着开采强度加大,鄂尔多斯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发展,深部矿区矿井逐步投产。鄂尔多斯深井高强度开采矿压特征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开采表现的巷道大变形和强流变性、冲击地压以巷道掘进和回采期间为主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表现为高地应力下采掘严重失衡、临空巷围岩剧烈变形外,其煤层上覆厚硬岩层破断下周期来压步距大、矿压显现强烈。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具有的高地压、强扰动、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使得该地区深部开采呈现采动
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平原区,作为重要的煤-粮复合区和人口聚居地,每年因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的耕地沉陷,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土地复垦工作难度加大,进而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为15%左右,煤矸石的低利用率不仅导致资源闲置浪费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生态平衡。已有的研究是将煤矸石直接应用到采煤沉陷地复垦中,由于其粒径粗、孔径大保水保肥性差,传统的上土下石结构
煤对甲烷的吸附-扩散性能是影响煤层含气量大小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储层参数,而煤的孔隙结构是影响煤层气吸附-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综合运用煤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煤中甲烷气体吸附-扩散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结构演化关系及随压力变化气体扩散系数变化模型,揭示了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机理。取得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