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观测椎动脉颅内段(Vertebral Artery 4,V4)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行程、主要分支及变异,为临床该区域的动脉瘤手术、介入手术等提供解剖学依据。(2)模拟翼点入路、颞下入路,描述到达椎基底动脉顶端两种手术入路显露范围差异,并探讨各入路的适用范围,为临床手术入路选择提供解剖依据。研究方法:利用15例(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硬脑膜完整的成人脑标本,对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进行显微解剖,观察测量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的行程、管径、主要分支、变异和周围神经的关系。同时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模拟翼点入路、颞下入路,观察和测量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描述到达椎基底动脉顶端两种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1)椎动脉第三段穿入寰枕后膜至正中矢状面距离左为(15.37±1.22)mm,右为(15.24±1.06)mm。(2)左右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粗细明显不同(直径相差1.0mm以上)4例,椎动脉弯曲移位3例。(3)小脑游离缘与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和三叉神经后根的距离分别为(1.90±0.31)mm、(5.12±0.17)mm、(3.22±0.55)mm、(0.80±0.08)mm。(4)左侧大脑后动脉的管径平均为(2.25±0.17)mm ,右侧的管径为(1.92±0.15)mm,左右大脑后动脉管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5)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er Artery,AICA)出现率为100%,小脑前下动脉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小脑前下动脉袢,出现率为83.7%。(6)翼点入路可以显露基底动脉远端P1~P2,颞下入路可以暴露P2~P3。(7)颞下入路打开小脑幕后,主要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和三叉神经根与脑桥的连接处的视野,而对基底动脉向下扩大的暴露范围不明显。(8)翼点入路磨除后床突并切开部分小脑幕游离缘增加向下的暴露,可见基底动脉顶端及其主要分支,小脑上动脉绝大部分位于天幕游离缘水平以下,且在幕缘内行走。结论: (1)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及变异在影像诊断、介入、脑血管手术上有重要意义。(2)翼点入路对基底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显露优良,颞下入路用于夹闭大脑后动脉P2~P3段动脉瘤显露优良。(3)颞下入路时打开小脑幕后,主要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和三叉神经根与脑桥的连接处的视野,而对基底动脉向下扩大的暴露范围不明显。(4)在翼点入路磨除后床突并切开部分小脑幕游离缘,可增加对基底动脉上段的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