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的反思与澄明—信仰的生存论阐释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德曾经说,“世界历史的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这种“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的当今时代体现为“信仰的失落”。“信仰的失落”实际上体现的是人的生存“意义”的失落。在我们看来,人是追求“意义”的存在。人生在世,总要有个精神层面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从根本上说来,这个安身立命之本是靠“信仰”来确立的。人总得“信”点什么,否则就容易陷入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容易陷入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而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容易倒向的是对“物质”的占有欲和对感官刺激的追求。这样,“商品拜物教”和惟我独尊似的唯我论就填补了“意义”的真空。然而,“意义”的“物化”毕竟有悖于人的内在的超越性,而唯我论则会使人们陷入紧张与冲突。我们认为,这两者正是当今时代最大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种可能的思路就是立足整体的人,从生存论层面对于“信仰”进行启蒙。理性主义在消解掉“神圣形象”之后便陷入了自身消解。理性主义的“消解”是一条不归之路,因此“信仰”的启蒙要立足生存论路向。我们活着,有意义的活着,总得对于我们思维的历史与成就中的什么说“是”,而这正是“信仰”的启蒙所追求的。本文拟从人的生命意义的追问开始,继而探讨“意义”的意义。而我们认为,对人来说,“生命有意义”正是人生存的第一个“信仰”,然而这样意义上的“信仰”在现时代是多元的、混杂的。“商品拜物教”和一些原始的宗教甚至邪教所鼓吹的“信仰”都可以作为“生命意义”的支撑,而这带来的则是不同的“信仰”之间的纷争。我们并不想追求一种同一化的“元”“信仰”,而旨在通过探讨对于“信仰”的启蒙,追求一种既能支撑自身生命的意义而又不排斥其他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寻求的“信仰”。
其他文献
作为生活利益的环境生态利益自古有之,但其生成为环境公共利益则是在环境危机背景下,通过民众个体诉求、社会普遍认同并最终由法律来加以确认的,而且法律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确
发展农村教育对于改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受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帕累托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在第9届、第10届、第11届全运会的参赛项目及其竞技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为自
构建支架,不仅能帮助写作起步阶段的学生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还能极大地激活学生的言语动机,激发学生表达的内驱力,真正实现“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青云亭为明清之际马六甲华人领袖"甲必丹"所创建,兼具华人神庙与治理华人事务官署的双重功能;而《六十甲子灵签》是青云亭用以供华人信众进行签占活动的签谱,因与该亭所祀主
构建了以全校公选课联席授课为载体的大学教学满意度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选课整体形象、学生质量感知、学生感知价值在不同程度上对联席
本文试图描述《红楼梦》悲剧的性质和方式,从中离析出中国悲剧的根本决定因素——"天人合一"典范及其亲情同一性关系,从而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本质上是一种天道悲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东北农村青年与外界紧密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其择偶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以东北农村青年择偶观为关注对象,从择偶动机、方式
【正】 也许我孤陋寡闻,手头这本由美国当代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撰写的名著《古今科技名人辞典》,无论是编排方式、写作手法,还是人物选择、内容取舍,都可说是独辟蹊径,读来
虚拟器官的建模和仿真是当前国际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眼睛作为人观察客观事物的视觉器官,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对它的建模和仿真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