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冬季南京雾外场试验获得了雾霾转换过程的大气气溶胶和雾滴尺度谱分布同步观测资料,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四种不同阶段,进而分析了不同阶段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滴谱在5μm、13μm及21.5μm处分别存在峰值,10~30μm的雾滴对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湿霾向雾逐渐演变过程中,向下的长波辐射逐渐升高,当转为强浓雾时长波辐射基本处于平衡状态;雾霾天气的存在增大夜间净辐射值,强浓雾时趋近于OW/m2。
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的气溶胶粒子尺度谱形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0.040~0.130μm和0.020~0.140μm,轻雾及霾阶段均为0.020~0.060μm。小于0.0151μm、0.015~0.080μm和大于0.080μm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小于0.040pm、0.040~0.070μm和大于0.070μm的气溶胶粒子最低数浓度分别出现雾、湿霾和霾阶段。
雾霾演变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与平均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溶胶粒子总数浓度在轻雾阶段最高、雾阶段最低。总表面积和体积浓度最高为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依次减小。雾阶段的气溶胶粒子平均尺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