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冬季雾霾过程中的气溶胶粒子物理特征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冬季南京雾外场试验获得了雾霾转换过程的大气气溶胶和雾滴尺度谱分布同步观测资料,根据能见度和含水量将雾霾过程划分为雾、轻雾、湿霾、霾四种不同阶段,进而分析了不同阶段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微物理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冬季雾滴谱在5μm、13μm及21.5μm处分别存在峰值,10~30μm的雾滴对体积和液水含量的贡献最大。湿霾向雾逐渐演变过程中,向下的长波辐射逐渐升高,当转为强浓雾时长波辐射基本处于平衡状态;雾霾天气的存在增大夜间净辐射值,强浓雾时趋近于OW/m2。 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的气溶胶粒子尺度谱形分别相似。雾和湿霾阶段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占优势的尺度范围分别为0.040~0.130μm和0.020~0.140μm,轻雾及霾阶段均为0.020~0.060μm。小于0.0151μm、0.015~0.080μm和大于0.080μm的气溶胶粒子最高数浓度分别出现在霾、轻雾和雾阶段,小于0.040pm、0.040~0.070μm和大于0.070μm的气溶胶粒子最低数浓度分别出现雾、湿霾和霾阶段。 雾霾演变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与平均直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溶胶粒子总数浓度在轻雾阶段最高、雾阶段最低。总表面积和体积浓度最高为雾和湿霾阶段,轻雾和霾阶段依次减小。雾阶段的气溶胶粒子平均尺度最大。
其他文献
多普勒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探测工具,在临近预报,特别是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预警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降水区中的逆风区往往和降水中心区或强对流回波密切相关,对这
本文利用WRF模式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8日~9日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过程。本次暴雨过程有着非常好的水汽、热力、动力条件;西南涡在东移过程中,与东北冷涡相互作
本文对云迹风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及在台风预报试验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选取对我国影响非常大的两个台风个例:0509号台风“麦莎”和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采用的资料
本文首先利用1999年3月19~26日的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逐日地面资料和9种长波辐射方案,计算了表面温度、气温、比湿、海平面气压、总云量并引用了波罗的海观测资料与计算结果
本工作使用广西89个气象观测台站1961~2006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全球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等,运用水汽通量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气象统计方法,对广西秋季异常干旱(降水)变化特
本文利用三维云模式和中尺度WRF模式对2005年7月的一次暴雨的降水强度进行了跨区域的人工影响,通过对强降水中心上游的人工增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下游暴雨中心的强度,并分析了
1998年5月美国专门针对中尺度天气开展了科学研究计划-风暴尺度和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肯定了其发展前景。2007-2009美国几家科研院所又针对风暴尺度系统开展了集合预报春季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