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乡村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障的实践逻辑——以山东省X镇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转型期,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之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则是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乡村民营企业的发展尤为突出,为乡村地区作出了巨大贡献。乡村民营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落后面貌。但是,乡村民营企业在履行“经济人”角色的过程中,却严重忽视了“社会人”角色。乡村民营企业在员工权益保障实践中存在比较严重的“不作为”现象,制约了员工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妨碍了乡村地区的和谐。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山东省X镇民营经济园区61家企业中289个员工的开展了实地调查。文章首先回顾了以往有关乡村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及博弈论下的劳动关系研究的内容,以便为本文的研究找到一种理论和内容上的支撑。通过文献回顾,选择以博弈论作为文章的理论依托。文章描述和分析了乡村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障的总体现状及差异性,并建立“企业-员工个人”、“员工-员工”及“企业-地方政府”三种博弈,具体阐释了不同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的行动选择,并进一步分析了员工和政府作出行动选择的原因。研究发现:乡村民营企业在招工过程、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安全生产和劳动条件、平等自由和培训八个方面的员工权益保障中存在不少问题,员工权益保障水平普遍偏低;在同企业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员工的个体博弈能力和集体博弈能力均软弱无力,员工的不维权行动加剧了企业损害员工合法权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乡村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障水平偏低;在同企业进行博弈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选择不监管行动,放任了乡村民营企业在员工权益保障实践过程中的违规行动,加剧了企业的“不作为”行动,是乡村民营企业员工权益保障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情况紧密相连,适度的人口发展能够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近三十年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在整个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寻找和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他们在城市里谋生就业,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民工潮”。在这滚滚的人潮当中,女性流动人口,特别
本文基于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网的调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应对新时代的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较为直观、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居家养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号”工程,但是人们往往把焦点聚集在他们得到的就业数量方面,而就业质量作为综合反映他们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速度日益加快,农村的传统养老方式受到冲击,农村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七成以上,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解决
学位
村庄成员权是指村民在村庄中依其长期本土化身份而享有的各种权利,如村中公共财产的分配权、选举权、管理权等。村庄成员权在保护本土村民利益特别是维护村庄共同体的存在方面
1998年Surjaamadja第一次提出了水力压裂的思想和方法,水力喷射压裂技术集水力喷砂射孔与水力压裂于一体,这种技术实现了精确的射孔与压裂,同时不需要机械封隔,降低了地层的
流浪乞讨作为人们的一种特殊谋生方式,是古今中外共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2003年中国政府宣布废除旧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将“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