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救助研究——以济南市救助管理站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浪乞讨作为人们的一种特殊谋生方式,是古今中外共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2003年中国政府宣布废除旧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将“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实现了由强制性收容到关爱性救助的转变。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五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近年来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流浪乞讨人员数量并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在这些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当中,不乏女性群体存在。妇女和老人、儿童一样,因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都是社会的弱者,需要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流浪乞讨的女性群体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她们长期在社会上流浪,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而且在流浪过程中,她们还面临着比男性更多的困扰和麻烦,因而对这类群体的救助和保护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专门将女性流浪乞讨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尚少,有些文章只是在对流浪乞讨群体的分析中略微有所提及。本文即是通过对女性流浪乞讨人员的观察和访谈,了解了她们的生存状态,分析得出她们的主要特征、流浪期间的独特经历以及在站期间的特殊表现;指出了救助女性流浪乞讨群体的主要问题:忽略性别差异、缺乏专业手段、政府的救助网络体系不完善并且救助的社会化水平不高。文章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今后应着重关注女性的特殊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救助政策;改变落后的救助理念,尝试社会工作新方法的介入;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政府机构间的合作;鼓励社区、民间组织等更多力量参与,提高救助的社会化水平。
其他文献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情况紧密相连,适度的人口发展能够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近三十年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在整个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寻找和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他们在城市里谋生就业,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民工潮”。在这滚滚的人潮当中,女性流动人口,特别
本文基于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网的调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应对新时代的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较为直观、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居家养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号”工程,但是人们往往把焦点聚集在他们得到的就业数量方面,而就业质量作为综合反映他们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速度日益加快,农村的传统养老方式受到冲击,农村老龄化问题、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七成以上,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解决
学位
村庄成员权是指村民在村庄中依其长期本土化身份而享有的各种权利,如村中公共财产的分配权、选举权、管理权等。村庄成员权在保护本土村民利益特别是维护村庄共同体的存在方面
1998年Surjaamadja第一次提出了水力压裂的思想和方法,水力喷射压裂技术集水力喷砂射孔与水力压裂于一体,这种技术实现了精确的射孔与压裂,同时不需要机械封隔,降低了地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