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有机光伏器件作为一类新型光电器件,因具有材料选择余地大、分子结构裁剪性强、可加工性好、易“卷对卷”连续印刷、对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在信息、能源等领域显示了巨大潜在应用价值,开辟了低成本、高性能光伏器件制备的新途径。在有机光伏器件中,活性层由聚合物给体和聚合物受体组成的全聚合物光伏器件(All-Polymer Solar Cells,APSCs)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而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部“9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光伏器件作为一类新型光电器件,因具有材料选择余地大、分子结构裁剪性强、可加工性好、易“卷对卷”连续印刷、对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在信息、能源等领域显示了巨大潜在应用价值,开辟了低成本、高性能光伏器件制备的新途径。在有机光伏器件中,活性层由聚合物给体和聚合物受体组成的全聚合物光伏器件(All-Polymer Solar Cells,APSCs)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而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低成本光伏器件。然而到目前为止,全聚合物光伏器件面临电荷迁移率低、形貌难以调控等问题,以致其光电转换效率(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明显低于其他非富勒烯光伏器件。基于此,本论文探索了一系列提高基于N2200聚合物受体的全聚合物光伏器件性能的器件加工方法,包括探索不同策略的三元共混、采用新型环保溶剂加工、调控聚合物给体的分子量以及添加绿色溶剂添加剂。为了实现环保溶剂加工,我们将少量聚乙二醇合理地接枝到共聚物侧链上,得到的新型宽带隙共聚物PBTA-PEG-2%在环境友好溶剂2-甲基四氢呋喃(2-methyltetrahydrofuran,2-Me THF)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用2-Me THF加工PBTA-PEG-2%:N2200二元器件可以获得5.98%的PCE。为了弥补PBTA-PEG-2%:N2200共混膜吸收范围的短板,我们将一种结晶性适中的窄带隙共聚物PTB7-Th引入该二元体系中,器件短路电流密度(Short Circuit Current Density,JSC)显著提高,首次实现了三元共混全聚合物光伏器件的PCE突破9%。为了进一步提升全聚合物光伏器件的效率,我们将一种结晶性更强的窄带隙共聚物PNTB引入PBTA-BO:N2200二元体系中,由于PNTB的吸收范围可以有效弥补PBTA-BO:N2200共混膜吸收范围的短板,PBTA-BO和PNTB两种给体之间发生了福斯特能量转移,三元共混膜的相分离尺度减小,分子堆积更紧密,所以器件JSC显著提高,首次实现三元共混全聚合物光伏器件的PCE突破10%。为了提升全聚合物光伏器件的填充因子(Fill Factor,FF),我们将一种宽带隙高空穴迁移率共聚物PBTA-BO引入PTzBI:N2200二元体系中,PBTA-BO和PTzBI两种给体之间形成了从PBTA-BO到PTzBI的福斯特能量转移,并且PBTA-BO相可以嵌入到PTzBI相中与PTzBI很好地混合形成了类似合金的混合相,所以器件的PCE从9%提高到10.12%,FF从68%显著提高到78.33%,这是三元共混全聚合物光伏器件首次实现超过78%的FF。针对环保溶剂的巨大优势,我们创新性地使用新型较高沸点的环戊基甲醚(Cyclopentyl Methyl Ether,CPME)加工PTzBI-Si:N2200器件,相比2-Me THF和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THF)加工PTzBI-Si:N2200共混膜,CPME加工PTzBI-Si:N2200共混膜的载流子迁移率更高,π-π堆积更紧密,晶体结晶尺寸增强,相分离尺度更小,因此得到的单节全聚合物光伏器件的PCE达到了当时前所未有的11.0%。在CPME加工的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同时研究了基于PTzBI-Si:N2200中PTzBI-Si的数均分子量(Numb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Mn)对器件光伏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相比基于低Mn PTzBI-Si的PTzBI-Si:N2200器件,基于高Mn PTzBI-Si的全聚合物光伏器件电子迁移率显著提高,N2200晶体结晶尺寸显著增强,相分离尺度更小,所以器件表现出当时前所未有的11.5%的优异PCE,并且器件具有更优异的储存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为了解决全聚合物光伏器件的效率随活性层厚度增加而迅速衰减的问题,我们在CPME中引入10%二苄醚(Dibenzyl Ether,DBE)来加工PTzBI-Si:N2200器件。由于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更高,并且载流子迁移率不会随活性层厚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共混膜的π-π堆积更紧密,晶体结晶尺寸增强,相分离尺度更小,所以创新性地实现了单节全聚合物光伏器件PCE对活性层厚度的高度容忍性,并且器件在520 nm活性层厚度下达到了当时前所未有的9.0%的PCE。
其他文献
基于人类社会碳中和的远景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人工碳循环闭环以及使用非碳基燃料已迫在眉睫。近年来,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作为电源的电化学合成方法,由于其环保、简易、可控的特性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CO2及N2的电化学还原,不仅可减少空气中的CO2排放,同时可利用地球上最广泛的资源N2和H2O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其已成为研究热点方向。然而,目前电化学CO2或N2还原反应(ECRR或
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对应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电动汽车碰撞事故中,锂电池在机械滥用下的变形失效是导致内部短路和热失控的因素之一。论文通过试验分析、建模仿真和理论解析三种方法,揭示了车用方形锂电池在机械挤压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和变形失效,建立了预测电池结构变形失效的力学模型,改善了对方形锂电池机械滥用下内部短路失效的认知。研究从介观和宏观尺度全面地分析了方形锂电池的机械响应特性和变形失效模式,对于
背景蛋白质在生命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然而,与动物蛋白质相比,植物蛋白质通常被认为具有降低健康风险的作用。此外,蛋白质的多种生理活性主要通过其释放的小肽而得以实现,例如二肽、三肽和其他寡肽仅在蛋白质消化或水解时释放。这些食源性的生物活性肽可发挥免疫调节、抗菌、抗高血压、抗癌、抗衰老和阿片类物质的生理活性,能够显著调节心血管、内分泌、消化、骨骼肌和神经系统等的功能,对人体生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低光照条件下光子不足、信噪比低,采集到的视觉数据有低对比度、色偏、噪声等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使得图像中的信息难以被有效提取,而光照和噪声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使得问题更为困难,这对计算机视觉系统中的图像增强和识别算法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流的低光照图像增强方法基于图像的Retinex分解,这是一个病态问题,而噪声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其病态性。本文首先基于噪声和光照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别
随着可再生能源、储能、需求侧资源等分布式设备的大量接入,智能配电网源荷两侧多重不确定性对于系统安全运行有着显著影响。研究能够根据系统实时状态而动态调整决策的日内优化调度策略,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升系统运行水平意义重大。智能配电网日内优化调度本质上是一个具有高维连续-离散状态决策空间和复杂约束的随机序贯决策问题。电力系统中常用的日内优化调度算法存在过度依赖预测信息、计算复杂和最优性难以保证等缺
可拉伸导电复合材料(Stretchable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mposites,SECC)是一种由可拉伸基体和导电网络组成的、在拉伸状态下仍具有导电性质的一类复合材料,在柔性电极、柔性传感材料、柔性电路及柔性储能器件中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当前柔性电子科研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可拉伸导电复合材料面临动态下的使用(如往复拉伸、弯曲和扭曲等),也不
醚键和羧酸酯键是含氧聚合物中最常见的功能基团,其存在可赋予高分子材料诸多有用的性能。例如,以聚丙交酯和聚己内酯为代表的脂肪族聚酯,因主链中大量羧酸酯键的存在而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力学性能;聚乙二醇(PEG;或聚环氧乙烷,PEO)因独特的(CH2CH2O)n型聚醚主链结构而获得优异的链柔顺性、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若聚合物结构中同时含有醚键和酯键,则有机会将二者的特点融合,获得性能更加优异而丰富的含
过去二十年,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领域蓬勃发展,人们开发了丰富多样的AIE分子,为基础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分子模型和素材,也为新型高性能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诸多机遇和选择。其中,杂原子的引入是AIE分子实现多样化和功能化的充要条件。本论文首先回顾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含杂原子的AIE体系,介绍了其结构、性质与机理,并列举相关创新型应用。然后基于当下
近年来多模态人机交互成为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主要聚焦于视觉(图像)印证下的语言理解与生成研究。考虑到人机交互的典型场景,智能人机交互系统应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回答问题、向用户提问、向用户讲述事件情节。因此,本文相应地关注以下任务:视觉问答、问题生成、视觉问题生成、故事结尾生成和图像引导的故事结尾生成。针对多模态文本生成过程中存在的对图文中的结构信息捕捉不够深入等问题,本文
金属成形是最常用的制造工艺之一。近年来船舶、飞机、汽车等行业快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速,产品的品种增多,所需要的板料弯曲成形也越来越多。不同于传统的薄板冲压成形,3D自由复杂曲面厚板成形一直是金属成形领域的挑战。传统的加工方法是水火弯板法,利用热应力使板材弯曲。因为加热和冷却效果很难预测,目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熟练技工的经验操作。此外,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近二十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