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药用真菌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L.Ex Fr.)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针层孔菌属,是我国传统中药桑黄的重要来源菌之一。桑黄又名桑耳、桑臣、树鸡、桑黄菇、桑上寄生、猢狲眼等,素有“森林黄金”之美称。桑黄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及四川和云南等地,在日本、韩国和朝鲜等东亚国家亦有分布。主要寄生于桑树、杨树、栎树等阔叶树腐朽的树干上。子实体入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在国际上被公认为目前在生物治癌领域中有效率最高的药用真菌。在传统中药中,桑黄主要用于抗肿瘤、保护肝脏、治疗胃溃疡等。研究表明桑黄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已报道分离到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萜类、甾体类、黄酮类、吡喃酮类、酚性化合物、香豆素类、多糖等种类的化合物;药理作用主要为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保护肝脏和抗肝硬化等。为了探索桑黄抗肿瘤作用的物质基础,便于深入开发我国珍贵的桑黄资源,本文分别对野生桑黄和人工种植桑黄9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本研究先后利用HPD 100大孔树脂、MCI、ODS、C8、制备硅胶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等多种层析技术对桑黄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有机波谱解析技术对所分离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桑黄中一共分离鉴定了25个化合物。其中,从野生桑黄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尿嘧啶(1)、乙基-β-D-葡萄糖苷(2)、海藻糖(3)、呋喃(4)、尿嘧啶核苷(5)、丙三醇(6)、脑苷脂B(7)、泽泻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邻苯二甲酸二甲酯(10)、樱花亭(11)、(22E,24R)-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α-三醇(12)。从人工种植桑黄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13)、对乙酰氨基酚(14)、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15)、原儿茶醛(16)、3α-羟基木栓烷-2-酮(17)、3-羟基木栓烷-3-烯-2-酮(18)、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19)、麦角甾醇过氧化物(20)、尿嘧啶(1)、尿嘧啶核苷(5)、Inotilone(21)、Inoseavin A(22)、Phellibaumin E(23)。其中乙基-β-D-葡萄糖苷(2)、海藻糖(3)、呋喃(4)、泽泻醇(8)、邻苯二甲酸二甲酯(10)、对乙酰氨基酚(14)六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桑黄所在的针层孔菌属(Phellinus Quel.)中发现;其中(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9)、(22E,24R)-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α-三醇(12)两个化合物为首次从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中发现。本课题还选取了41株离体肿瘤细胞和2株正常仓鼠细胞,采用Cell Titer-GLo ATP荧光活性检测法对其中的11个化合物(15-23,1,5)进行了高通量筛选,发现4个体外抗肿瘤效果明显的化合物(15,18,19,20),并且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对正常细胞均无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