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扩展,因此对翻译的需求愈来愈大。口译是指通过口头的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口译是一种特殊的口头交际手段,其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交谈者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谈话双方感觉不到语言障碍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因此,口译实践绝不是简单的语言层次上的互译,而是语言内容及意义的传递。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塞莱斯科维奇及其学生玛丽雅娜·勒代雷为代表的法国巴黎释意派理论诞生,为日后的口译研究及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释意派学者认为,口译绝非仅仅是语言符号的简单转化,而是建立在对意思的领会和再现的基础上,以达意为目的的活动,该理论将口译工作分为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及重新表达三部分。因此,口译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源语的个别词汇上,而应当整体把握,理解说话人的思维及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连贯顺畅地传达给听众。本论文从笔者在学习期间两次口译的实践经历出发,详细探讨在释意派理论的指导下,翻译的灵活处理问题。我们希望能梳理出对未来口译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