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上世纪末完成分税制改革后,项目制从财政领域扩散到公共服务领域,逐渐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体制。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中央和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的项目输入,在翔实的田野资料基础上对项目制的背景、结构性条件、运作机制、潜在影响作了丰富的展示。但是,现有文献忽视了对城市公共服务项目的研究,尤其是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研究城市基层自治项目不仅对于完善项目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国家能力重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基层自治项目已成为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新方式,其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基层行政化力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一种高强度的政社互动格局。那么,作为新事物的城市基层自治项目具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它的运作机制与传统的政府项目有何异同?它的运行遵循着何种逻辑?对基层公共服务和基层社会又会产生何种影响?未来城市基层的自治项目又会往何处去?政府有何种政策选择?本文以上海市城市基层的自治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手段,获取了翔实的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基层自治项目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试图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共分八章,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文章的意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主要贡献与不足等。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背景进行了介绍,构成了“前因”。首先回顾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总结了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三种形态:运动式治理、项目化治理和合作式治理,认为项目化治理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国家治理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开始了对城市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化运作的研究。发现分税制、转移支付制度和专项工作经费、绩效合法性思维、街道公共体制改革与执政党的组织动员优势是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化运作的结构性条件,而政府实现工作常态化、整合治理资源、追求政绩和应对社会诉求,以及社会力量要求参与社会治理则是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化的动力。本文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从外部和内部分别考察了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特点、类型和运作机制。首先阐释了城市基层自治项目呈现出与传统政府项目不同的特点,如资金规模小、贴近居民需求、政社合作、专业性和大众性兼顾等。文章将城市基层自治项目按照其直接提供公共服务与否,分为直接型公共服务项目和间接型公共服务项目,因为前者对政府公共服务形成了重要补充、整合社会资源、降低服务成本和提供服务平台;后者有助于重塑基层治理机制、优化项目落实和提升项目专业化,它们都有助于部分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培养居民民主习惯,培育社会资本和凝聚力,实现社区有效治理。同时,本文归纳出了城市基层自治项目区别于现有文献中的“发包”、“打包”、“抓包”、“拆包”、“验包”和“传包”运作机制,试图与“分级运作机制”和“行政发包制”进行理论对话。本文第四部分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从内部和外部论述了城市基层自治项目的运作逻辑和潜在影响。首先揭示了城市基层自治项目对社会力量“控制+培育”的运作逻辑及其对重塑基层社会的积极作用。本文同样无法忽视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局限性,如缺乏顶层设计造成公共服务碎片化、对年轻人群体的动员能力偏弱等问题,构成了本文的“后果”。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了基层公共服务项目化运作存在继续强化的趋势,并将不断调试技术治理与治理灵活性、项目团队专业性与本土性的张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等行政化力量需要在项目设计和孵化、项目信息和平台提供等方面强化自身责任。总结而言,城市基层自治项目已成为中国项目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城市基层治理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于城市基层自治项目,本文只是一项初步研究,未来需要更为严格的比较案例分析和精细化的定量研究,厘清不同类型项目的运作机制,阐释其不同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