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谦词研究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谦是清初西陵词人群中重要代表人物。沈谦借鉴陈子龙、徐士俊等人的词学观点,后出转精,在词学创作上提出了“翻旧为新”“自然生新”等理论观点。他的词作内容亦随着朝代的更替以及词学观念的发展而变化。沈谦词对清词发展与词风嬗变有影响作用。因此,将沈谦词放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研究具有特殊价值。文章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述沈谦的词学观。沈谦借助彼时词学复古思潮,标举北宋词为正宗,在借鉴中推进词学创新,强化词之本体特征,厘清诗歌、曲子与词之间的界限,规范了词的创作。第二部分阐述沈谦词作内容的变化。沈谦词以酬唱赠答题材为主。前期词作:内容以“花间”“草堂”的承平唱和为主,多模拟唐宋词人词作;中期词作:在其词中注入朝代更迭、家国覆灭的现实内容;后期词作:突破了前期词学框架,抒发人生哲理,词作内容婉约与豪放兼具,融合发展。第三部分分析沈谦词的创作手法。沈谦词的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在句法与章法上紧密结合他的词学观点,借鉴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之法则,援用唐宋诗词雅化词作,章法上既追求形式对称而又能灵活安排、错落有致。第四章总结沈谦对清词的影响。阐述沈谦在江浙词坛形成的影响;分析沈谦弟子在词的内容、艺术技巧方面对沈谦的继承与发展;最后总结沈谦在清词之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纪实类电视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结构方式,在记录社会现状,呈现时代特性,突出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时代报告剧作为新时代中国纪实类电视的发展创新,采用的是单元剧的叙事结构、新闻+电视剧的模式与单元联合化的制作方式,在真人真事为基础,以纪实风格为特征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它的成功创作为今后文艺创作如何体现时代精神,做到与审美艺术的
学位
文言文复习课应该区别于新授课,应该在知识点的梳理、课文内容的深度解析、课外知识的迁移、写作应用实践等方面作充分的延伸。以《小石潭记》复习课为例,探索文言文复习课创新、高效的授课形式,在新授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穿线归纳、分析整合、拓展实践,从知识点的梳理、题型的设计、课外对比阅读、写作应用等方面构建知识结构,扩充容量,创新文言文复习课授课模式,使学生喜闻乐见,学得其法。
期刊
《岭表纪蛮》是刘锡蕃基于对广西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历代岭南地方志文献所撰写的一部地方志著作,记载了民国时期岭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是研究岭南少数民族民俗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岭表纪蛮》全书共三十章,其中第十八章《歌谣》、第十九章《音乐》和第二十章《娱乐的种种》主要记述了岭南少数民族的歌谣、乐器和娱乐活动,对岭南少数民族文娱习俗作了全面的记录,是研究岭南民俗的重要资料。论
学位
煤砂罐是中国传统陶器的一朵奇葩。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煤砂罐是一种以煤为主要原料、制作独特的民间陶器,其原料、成型与工艺、炉窑构造、烧制过程、过釉等工艺都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过去,因其功能丰富,在仫佬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因此被称为仫佬族神罐。本文从历史渊源、地理环境角度,对广西罗城仫佬族煤砂罐的由来、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纠正前人关于“煤砂罐来源”的错误论述。以煤砂罐为研究对象,对其技术变迁、
学位
研究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诗文材料为研究对象,补充了《历代辞赋总汇》《南齐书》《文心雕龙注释》中的有韵之文,运用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方法对齐梁陈隋时期的诗文用韵进行全面描写与统计,旨在归纳这一时期通用性质的诗文韵部系统,确证其通用性质。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目标,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分条例说诗文基础材料的处理办法。根据韵脚字整理的相关原则与方法,列举相关韵
学位
期刊
资中县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西北部,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显示,资中话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本文以四川资中话语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全面描写了资中话的语音面貌,归纳了资中话的音韵特点,整理了资中话的声韵调配合表以及同音字汇表。将资中话语音与中古音做纵向历时比较,揭示资中话语音的发展演变规律;将资中话语音与普通话做比较,考察资中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异同;将资中话语音与其他西南官话方言语音做横向共时比较,
学位
以广西民族大学驻校作家和历届学生创作者为主体崛起于南方文坛的“相思湖作家群”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其中代表作家东西、凡一平、朱山坡等人的许多文学作品相继被成功改编为电影作品,在文学界、影视界、文艺评论界以及读者和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从主题立意到人物刻画,从事件铺陈到情感舒张,从历史回溯到现实思考,一方面,文学为电影剧本改编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电影又对原著有所提升。相思湖作家文学作品与电影深度
学位
奥地利小说家彼得·汉德克是当代德语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20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汉德克丰厚的创作成果相比,国内的关注度略显不足。早期研究者多集中关注其创作初期的语言实验作品,后来随着作品集的翻译引入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国内研究趋于多样化。然而《痛苦的中国人》作为汉德克“新主体性”文学创作深入期的关键作品还没有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也仅有个别研究者发现空间要素在汉德克小说中的重要性。本论文试图对
学位
《何以笙箫默》是顾漫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自从被译成越译本在越南出版发行以来,得到了越南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一度成为最受越南读者喜爱的中国现代网络言情小说。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翻译尤为重要,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原作及作者在越南的声誉及影响力。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为视角,对《何以笙箫默》原文和越译本进行对照,运用例证法分析译者阮成福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的翻译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三章。第一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