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掺杂的长余辉纳米材料能够吸收外部光源能量并储存起来,当光源移除后,该材料能把自身储存的能量缓慢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型材料,特别是近些年国家对节能环保材料的重视,该材料得到了广泛发展与应用,如可应用于交通、应急照明、防伪等领域。因此,本文采用共沉淀和水热结合的方法制备出了两种新颖的长余辉纳米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以及发光性能做了系统地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共沉淀-水热法合成了Eu、Dy共掺杂铝酸锶的长余辉纳米材料。通过单因素优选实验探究了硝酸铝的用量、激活剂和助激活剂的掺杂量、酸碱度、水热时间、H3803的用量、以及煅烧时间对目标产物荧光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对合成条件进一步优化,获得了最佳合成条件:激活剂的掺杂量nEu/nsr=0.02,助激活剂的掺杂量nDy/nEu=2.5,水热时间t=8 h,煅烧时间T=2.5 h。通过重复实验对最佳合成条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目标产物的基质均是Sr4Al14O25与SrAl2O4的混合晶相;外观形貌大多是粒径约为100 n1n的类球型状;其特征发射峰位于460 nm左右,对应着Eu2+离子的4f65d→4f7跃迁,肉眼观察为蓝光;余辉曲线的形状大致相同,均经历快衰减和慢衰减两个过程,显示长余辉性能。(2)采用共沉淀-水热法合成了Eu、Dy/Nd共掺杂钼酸锶的长余辉纳米材料。通过单因素优选实验探究了激活剂Eu3+离子掺杂量、共沉淀温度、水热温度、pH以及煅烧时间对目标产物荧光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对合成条件进一步优化,获得了最佳合成条件:激活剂Eu3+离子的掺杂量为25%,共沉淀温度H=35℃,水热温度K=145℃,煅烧时间T=2.5 h。通过重复实验对最佳合成条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目标产物的基质均是SrMoO4的晶体结构;外观形貌大多是直径约为0.5-1μm的类球型状晶体;其特征发射峰位于616 nm附近,对应着Eu3+离子的5D0→7F2跃迁,肉眼观察为红光。同时,在最佳合成条件下,考察助激活剂Dy和Nd离子的添加对目标产物余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目标产物的基质均是SrMoO4的晶体结构;外观形貌大多表现为类球型状,掺杂Nd离子的目标产物的颗粒粒径要比掺杂Dy离子的小,大约在0.1~0.2μm;其特征发射峰位于616nm附近,对应着Eu3+离子的5D0→7F2跃迁,肉眼观察为红光;余辉曲线的形状都大致相同,均经历快衰减和慢衰减两个过程,且掺杂Nd离子的目标产物的荧光强度和初始余辉亮度都要优于掺杂Dy离子,显示长余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