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观察输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以及输注后移植肾功能和移植肾间质纤维化等指标的变化,探讨BM-MSCs对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移植肾功能的影响以及修复移植肾损伤的机制。 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间确诊慢性移植肾损伤,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11例,制备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三次输注,输注时间为0天,7天和1月。首次在DSA引导下经移植肾动脉输注,细胞量为5.0×106个,第2、3次为经外周静脉输注,细胞量为1.0×106个/kg/次。观察治疗后患者Cr、Bun、CysC、Ccr、24小时尿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的变化情况,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应用JD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肾间质纤维化指标(LN、FN、TGF-β1、CTGF)的变化。 结果: 11名患者中,除了1例在第一次输注BM-MSCs后3天出现肺部感染症状、1例在第二次输注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外,未发生出血、移植肾动脉栓塞、假性动脉瘤等BM-MSCs输注相关的并发症,且肺部感染发生率与未接受BM-MSCs治疗者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移植肾功能指标:Cr、Bun、CysC在治疗前为205.55±45.84umol/L,14.96±8.22mmol/L,2.44±0.58mg/L,治疗后1周、1月分别为:188.09±49.68umol/L、12.00±4.70mmol/L、2.33±0.53mg/L和182.64±50.89umol/L、12.13±5.01mmol/L、2.29±0.56mg/L,与治疗前相比有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月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r在治疗前为38.05±14.32ml/min,治疗后7天、1月分别为42.59±18.05ml/min、43.02±15.28ml/min,较治疗前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3月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天时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630.67±668.26mg,与治疗前883.33±853.57mg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间质纤维化治疗FN、LN在治疗6月后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210±0.076,0.223±0.074)与治疗前(0.227±0.049,0.236±0.038)相比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和CTGF在治疗6月后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196±0.064,0.204±0.070)与治疗前(0.247±0.052,0.242±0.044)相比有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在接受BM-MSCs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在1月内均有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治疗1月内较治疗前升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7天内有所减少,移植肾纤维化指标TGF-β1与CTGF在治疗6月后较治疗前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