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青海省2004-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特征,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青海省2004-2010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乙肝个案进行整理,采用描述流行病方法对青海省2004-2010年乙肝报告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青海省2004-2010年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03356例,2004-2010年年发病率分别为269.7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82.02/10万、206.68/10万、220.22/10万、267.45/10万、325.83/10万、413.29/10万、267.52/10万,发病数最高为2009年22909例,发病率413.29/10万,最低位2004年发病数9821例,发病率182.02/10万。死亡90例,年报告死亡数在5-21例,年平均死亡率0.03/10万,病死率在0.03-0.21%,报告发病总体呈高发上升趋势。全省8个州(地、市),2004-2010年报告年平均发病数居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西宁市(西宁)7904例,海东地区(海东)2152例,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南州)1489例,其中西宁市年发病数占全省年发病数50-60%。年平均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西宁市381.93/10万,海南州343.57/10万,黄南州335.07/10万。年平均发病数、发病率最低的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北州),分别为476例、159.32/10万。根据青海省地理条件和地域特征,将西宁市划为城市,以农业为主的海东地区划为农村,以牧业为主的6个民族自治州划为牧区,2004-2010年城市地区平均发病率383.13/10万,农村134.86/10万,牧区261.78/10万,发病率最高为城市,其次为牧区,最低为农村。死亡率最高为城市0.43/10万,最低为农业区0.05/10万。2004-2010年各月均有发病,其中3月份发病相对较多,占全年发病的9.63%,2月份较少,占6.92%,全年发病无明显的季节特征。2004-2010年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以25-45岁的中青年发病为主,占总发病数的57.07%,45岁组平均发病率最高,达475.29/10万,最低0岁组22.85/10万。15岁以下儿童乙肝年平均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4.11%,平均发病率为47.28/10万,15岁以下、5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率为47.28/10万、25.49/10万,7年来发病无明显的下降趋势。从不同性别分析,2004-2010年共报告男性发病62618例,发病率163.11/10万,女性发病40738例,发病率106.12/10万,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x2=3641.82,P<0.01)。从不同职业构成分析,发病最高为农民,占29.53%。其次为工人、公务人员及职员、牧民,分别占10.96%、10.53%、10.37%。再次为家政家务、学生、离退休人员分别为7.79%、7.18%、6.24%,教师等其它职业分别占1-5%。2004~2010年共报告103356例病例中,有实验诊断者93865例,占报告病例数的90.81%,3742例为病原携带者,占3.62%,疑似病例75例,占0.07%,临床诊断5672例,占报告病例数的5.49%。3742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作为乙肝报告范围上报,占总报告范围的3.62%。结论:1.青海省乙肝报告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2.从地区、地域分析以城市为主的西宁市发病为最高,发病人群以25~45岁的中青年发病为主,全年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在不同职业中以农民发病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