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子之心”这个观念在中国哲学、美学史上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观念,儒道禅三家都有对它的阐述,它不仅包括生理层面的,还包括心理、文化、哲学层面上的内涵。因此对它作一个“史”的维度的梳理,同时在共时性上把握它多层面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这里对它的历史梳理主要分为四个时期:依次是“赤子之心”观念的溯源时期、发展时期、深化时期和转型时期。“赤子之心”观念的溯源时期在先秦,主要论述老子的“婴儿”说,庄子的“真人”说和孟子的“赤子之心”说。可以说,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婴儿”观和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赤子”观构成了“赤子之心”观的两种基本形态。它们两者一起奠定了“赤子之心”这个思想观念的原初内涵,有着源头上的文化、哲学的意义。“赤子之心”观念的发展时期大致从魏晋至唐代时期,主要论述“玄心”、“清净心”。魏晋“玄心”可以说是对先秦儒道“赤子之心”观的一个深化发展。禅宗的“清净心”可说是对儒道“赤子之心”观的一个补充,融入了禅宗的思维。同时“禅悟”的过程有着类似审美体验时的一种心境的特点,可说是对审美心胸思想的一个深化。“赤子之心”观念的深化时期是宋明时期,主要论述宋明理学的“仁心”和晚明李贽的“童心”说。儒道“赤子之心”在最高境界上呈现不同的“和”的形态,儒家“赤子之心”在社会中,如父子关系形态;而道家“赤子之心”如在宇宙中,呈现母子关系形态。“赤子之心”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型时期在近现代时期。主要论述龚自珍的“童心”说,王国维诗学中的“赤子之心”观和丰子恺的“艺术心”。相比较而言,王国维更多的是将“童心”融入了文学、艺术的具体批评中去,带有诗学建构的理想色彩;而龚自珍和丰子恺则更多的是将“童心”融入到了他们的人格中去,“剑气箫心”文化底色张扬了龚自珍的豪杰人格,丰子恺则以一颗艺术心化入了他艺术化的人生实践之中。“赤子之心”观的思想意义除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意蕴之外,还包括美学上的影响及其人生意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