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话语角度论荒诞审美——20世纪80年代中国“荒诞小说”的话语分析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L11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主要对中国80年代荒诞小说的荒诞审美类型划分进行思考.当时评论界关于真假荒诞的争论和荒诞小说的荒诞审美类型的划分,(尤其后者)是我们思考的出发点.作者认为他们问题的展开主要是从文本的外围进行的,为此我们试图立足于文本,通过选取他们评论时所涉及的一系列典型文本,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荒诞小说进行话语分析,以便洞悉荒诞审美来源的具体层面,根据荒诞感来源的三个主要层面:虚构域外的接受者层面、虚构域内的叙述者层面、虚构域内的人物层面;并参照对西方荒诞文学的梳理所呈现出的荒诞审美的内在结构的特点,我们将20世纪80年代中国荒诞小说的荒诞审美类型重新划分为:观念与技法的荒诞、条件性情境荒诞、本体性荒诞.通过文本的内部分析之后,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所谓真伪荒诞的双方各自言说的背后依据,因而该问题就不言自明.
其他文献
该文之作,首先搜集有关《太平广记》研究之文献资料,以求掌握研究《太平广记》之资料,并了解前人学者的研究情形.关于《太平广记》编纂情况的研究,参阅《宋史》、《宋会要》
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现代的城和现代的人出现。在农业传统深厚的中国,城市与居于城市的市民间的社会、文化的关联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对于这种新
作为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异质因素,"外国人"形象在历代小说中呈现的不同面貌,反映了中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也反映了某种历史性的世界格局变化.中国文人眼中的世界观是不断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生态美学的理论席卷了全世界。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革命性的意义,更是当代美学学科的新视角,新突破。生态纪录片研究在生态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系统地向国人介绍了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但是,严复翻译西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以西学取代中学的主体地位,而是试图以西学来促进中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