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接近人体生理学的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动物模型。方法利用反复注入经热处理(60~70℃,水浴10~15min)的家兔自体血凝块(1ml/kg,加入凝血酶10U/ml促使其自凝)建立该模型,通过CT造影检查、肺脏解剖和病理观察,研究建立该模型的可行性。结果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率为80%,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后4周有血栓机化。肺动脉CT造影均可见局部肺动脉截断征,以及炎症、梗死、胸膜增厚等间接征象。实验组肺动脉解剖及病理均可发现实验兔肺动脉血栓形成机化及慢性炎症等。结论:用自体血栓反复注射法建立慢性肺血栓栓塞模型有较高的可行性。目的研究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D-二聚体(D-Dimer, D-D)与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o, PaCO2)的变化,探讨其在慢性肺动脉栓塞症诊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利用反复注入经热处理(60~70℃水浴10~15min)的家兔自体血凝块(1ml/kg,加入凝血10U/ml促使其自凝)建立模型,动态观察D-D、PaO2以及PaCO2的水平。结果与假栓塞组相比,栓塞后30分钟血浆D-D增加约80%(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4周以后降至正常水平并延续到第12周(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30分钟后,动脉PaO2降低和PaCO2升高(差别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1),第4周后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一直持续到第1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D-D、PaO2、PaCO2的改变在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和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早期可以作为第一步筛查手段。目的动态监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动物模型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改变以及BAX、BCL-2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反复注入经热处理(60~-700C水浴10~15min)的家兔自体血凝块(1ml/kg,加入凝血酶10U/ml促使其自凝)建立模型,动态观察其ET-1与BAX、BCL-2的改变。结果随着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时间的延长,ET-1先升高后逐渐下降,各栓塞组ET-1的含量均高于假栓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栓塞后各组间的差异也很明显(P<0.01)。而BAX及BAX/ BCL-2则先升高再下降,再缓慢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CL-2则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T-1与BAX、BCL-2在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内皮素参与了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而BAX,BAX/ BCL-2的水平升高可促进凋亡,是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肺血管重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