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化痰法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41294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温阳化痰法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以助于指导诊疗。  方法:观察60例病例,均为2010年07月~2010年12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诊疗、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确诊为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给予温阳化痰法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肉桂、生姜:半夏9g、天麻10g、茯苓10g、橘红10g、白术15g、甘草5g、肉桂5g、生姜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晚睡前口服,1次/日。1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结果:⑴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⑵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⑶血流动力学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椎-基底动脉血液收缩期峰流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椎-基底动脉血液收缩期峰流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液收缩期峰流速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⑷血液流变学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的降低均较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的降低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⑸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无明显变化,两组及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⑴温阳化痰法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肉桂、生姜,共奏温阳化痰、祛湿熄风之效,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总体疗效方面均有明显的作用。  ⑵温阳化痰法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肉桂、生姜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脑循环。  ⑶温阳化痰法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肉桂、生姜治疗痰湿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疗效优于盐酸氟桂利嗪,无毒副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回药复方软化动脉胶囊对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糖、主动脉形态学及MMP-9、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和STZ腹腔注射(45mg/kg)的方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