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驾驶特性与道路交通安全对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flpf7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都与驾驶员及其驾驶特性直接相关,这些事故通常是因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发生感知、判断或操作差错造成的。研究驾驶员的驾驶特性,分析驾驶员自身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驾驶员安全管理对策,对于预防和控制驾驶员引发道路交通事故,进而改善道路交通安全严重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在总结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道路交通事故原始资料分析入手,应用层次分析理论、模糊理论等方法,采取个案微观分析和实验测试等手段,分析驾驶员自身差错与道路交通事故的相关性,研究基于驾驶特性的驾驶疲劳及综合评价问题,进而提出改善驾驶特性的交通事故预防对策。通过分析驾驶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驾驶自身差错与道路交通事故的相关性,从微观角度分析驾驶员自身差错事故致因,建立了驾驶员自身差错事故致因模型;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权重,定量分析驾驶特性影响因素的危险性,确定了导致驾驶员差错事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驾驶员事故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依据。研究疲劳对驾驶员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测评指标的影响。采集驾驶疲劳相关实验数据,研究不同驾驶疲劳程度情况下驾驶员的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分析驾驶疲劳程度与驾驶特性测评指标间关系;研究不同连续驾驶时间下驾驶特性测评指标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连续驾驶时间与各测评指标间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驾驶员驾驶特性的连续驾驶及中途休息时间建议,为制定或修订有关驾驶时间法规或条例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建立驾驶特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实验心理学的驾驶特性综合评价问题。采用实验测试及对比分析方法,对不同年龄、性别驾驶员的驾驶特性指标进行测试,确定了驾驶特性测评指标阈值;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确立了驾驶特性综合评价等级,对驾驶员的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等级与事故发生情况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能够有效地评价驾驶员的驾驶特性,为驾驶员的选拔与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依据驾驶特性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驾驶员感知、判断及操作特性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从改善驾驶员心理素质、提高驾驶员职业道德水平和安全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控制驾驶员自身差错的对策;从开展驾驶适应性检验、加强驾驶员感知、判断及操作能力训练等方面,提出了改善驾驶员驾驶特性的安全对策;基于驾驶疲劳对驾驶特性的影响研究,提出了基于驾驶特性的连续驾驶与中途休息时间建议;从预防驾驶疲劳因素角度,提出了控制急慢性困倦状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的驾驶员自我控制与调节措施。基于驾驶特性提出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对于减少和控制驾驶员自身差错事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浙江省电力设备总厂的现金流量表,尝试论述现金流量表的阅读和分析中应注意的相关事项和技巧,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层次进行现金流量表分析,最后结合
传统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是在速度场均匀假设条件下,将全声波方程分解为简单的单程波动方程来向下延拓上、下行波场,该单程波动方程在运动学上是准确的,可以满足于构造
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荀子其人与《荀子》其文因思想的博大与深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尝试从美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解读荀子“乐论”思想,对其“乐论”美学
奇台因为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一度成为新疆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内地多省的汉族移民来此定居,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奇台社火。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奇台商业
近年来马梨形虫病流行呈上升趋势,对马属动物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建立一种实时有效的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病原学诊断法、免疫学诊断法、分子生物学诊断方
本文针对10KV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的总结与分析,并就相关的检修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我国10KV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及检修技术的进步。
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发展的不稳定性,而产业结构失衡是影响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离不开巨额资金,离不开金融中介,金融是促进产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Manufacturing System)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工厂自动化(Factory Automation)和管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识谱后唱歌,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尤其是对于识谱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更具有实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s to sing and sing
唱歌教学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但那种单纯教唱、机械学唱,以唱会一首歌为目的,不作任何引导处理的唱歌教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还将使学生逐渐失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