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M-1在肾移植急性排斥中的检测和临床意义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920997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益于组织配型及强力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成为临床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方法,但排斥反应仍然是长期未解的难题。供、受者完全耐受仍然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急性排斥反应(AR)的发生,不仅直接关系到移植的成败,甚至早期摘除移植器官。而且与移植物长期存活及慢性排斥反应(CR)的发生相关。目前对AR的诊断,主要依据受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活检及治疗反应。病理活检是目前明确诊断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但存在有创操作、取材不便等不足,并且临床上经常出现因诊断需要而再三穿刺活检的情况,这显然不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有鉴于此,许多学者致力于开发快速、早期、敏感、可反复进行、重复性好的诊断AR新方法。方法虽然很多,但均存在许多缺陷,如影响因素多、个体差异大、特异性和敏感性差别大等。因此寻求敏感特异的非侵袭性诊断指标,对于预测和诊断排斥反应及其转归,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均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细胞(EC)是血液与组织间的重要屏障,是器官移植后供、受者细胞间最早接触的场所,最早被免疫系统识别,且具备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在移植排斥反应中有重要作用。文献报导,排斥反应时受体白细胞在经过一系列活化过程后渗透入移植物;同时,移植物白细胞也从血管迁徙至受体淋巴结。上述步骤中,从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开始即发生细胞粘连与滚动、启动粘附、紧密粘附和迁徙等生物行为过程,EC在每一个步骤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存在于外周血液循环中的内皮细胞,称为循环内皮细胞(CECs)。是源于血管内皮的脱落细胞,反映血管内皮损伤、衰老及再生的动态过程,是目前活体内特异而直接地反映血管损伤的标志物,在很多血管损伤性疾病中显著升高,能反映不同血管性疾病内皮细胞的功能及代谢等的变化。Eliane R等发现,在急性排斥反应时,外周血中CEC数量明显增加,认为肾移植患者血中CEC主要来源于供肾,可以反映移植肾的血管损伤程度。ESM-1,又叫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是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等血管组织的共同特征性分子,可在许多正常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文献报道ESM-1分子高度限制在内皮细胞,可能参与内皮细胞的活动,在内皮细胞依赖的病理性过程中发生作用,因此认为ESM-1可以作为内皮细胞激活的新标志物。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了ESM-1在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以及肾组织的表达及变化,并在大鼠肾移植模型中观察不同免疫状态下ESM-1的表达及变化,最后就ESM-1的监测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1.通过检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CECs中的ESM-1 mRNA及移植肾组织中ESM-1蛋白表达,了解ESM-1的变化是否能够反映内皮细胞的受损状态及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进程。与传统的AR诊断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ESM-1的变化在AR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建立双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急排模型,观察术后移植肾功能及病理变化并为第三部分实验打下基础。3.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在大鼠肾移植模型中,通过联合应用药物诱导HO-1增加,观察HO-1表达增加是否可以改善移植肾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移植肾病理损害。并在Hemin干预治疗后对ESM-1进行检测,观察是否可以反映内皮细胞的损伤、变化情况。并对ESM-1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探讨。主要结果:1.肾移植病人术前ESM-1mRNA表达时为3.47±1.05,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ESM-1mRNA表达明显增加,最高为11.38±2.35。急排病人ESM-1蛋白表达为0.32±0.06,较正常肾脏ESM-1蛋白表达(0.18±0.04)明显提高(Western-blot法)。2.动态监测移植肾功能正常组的外周血ESM-1mRNA表达较术前有所升高,但变化不明显。3.因急性肾小管坏死、外科原因等因素引起移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动态监测其外周血ESM-1较术前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4.双侧供肾手术方法采用标准显微外科技术,独自一人完成,手术成功率较高。与单侧供肾术式相比,两组取肾时间有显著差异,其余耗时以及移植肾功能、移植肾病理、术后存活时间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从而达到了节省实验费用、缩短手术时间的目的。5.应用Hemin干预治疗后,大鼠移植肾组织HO-1蛋白的表达及活性明显增强(最高为8.63±1.26nmol/mg.min)。移植肾组织细胞凋亡率降低(19.52±2.73%)。移植肾病理损害程度比急性排斥反应组轻,但比CsA组病理表现更严重。6.肾移植术后大鼠外周血ESM-1mRNA及移植肾组织中ESM-1蛋白表达增加,发生排斥反应的大鼠ESM-1mRNA表达显著增加。应用Hemin药物干预治疗后,发现ESM-1表达下降。主要结论:1. ESM-1具有高度的内皮细胞特异性,外周血ESM-1mRNA及移植肾组织ESM-1蛋白表达变化可反应内皮细胞损伤程度。2. ESM-1可作为AR的预测及诊断指标,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3.联合应用药物诱导HO-1增加后可以减少移植肾细胞凋亡、改善移植肾内皮细胞功能并减轻移植肾病理损害。4.不同病人之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性较大,诊断应该个体化,并根据病人术前或稳定期的检测结果为对照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前列腺特异性的双基因重组质粒pIRES-PSMAe/p-TK-Cx43的构建及鉴定目的:构建前列腺特异性的双基因重组质粒pIRES-PSMAe/p-TK-Cx43,为前列腺癌的基因治疗实验研究奠定
<正>女孩子比同龄男孩早两年进入青春期,身体变化大,从外部体表到内部器官功能,均出现急剧的明显变化。随之而来,产生了难以计数的烦恼和困惑。有效的引导,可以帮助少女顺利
第一部分大鼠正常单根腰骶神经根切断动物模型的探讨[研究目的]对大鼠的骶丛神经根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同时分析其对下肢各肌群的支配权重,并通过对不同的建模方法进行比较,
研究背景和目的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包括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在内多种疾病的有效药物。但是,糖皮质激素损伤人体正常糖代谢,增加新发糖尿病(类固醇性糖
目的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脑梗死的MRI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新发脑
目的探讨微小RNA-9-5p(miRNA-9-5p)通过靶向调控notch受体2(NOTCH2)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RNA-9-5p在食管癌组织、
肾癌是泌尿系最常见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位居第二。和其它肿瘤相比,肾癌恶性度高,对常规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不敏感,所以基因治疗很可能是未来肾癌治疗的一个方向。反义技术
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CKD患者的主要致死亡原因。血管钙化是CKD中普遍存在的
P-糖蛋白的高表达是导致人膀胱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靶向治疗的关键,是寻找特异性的靶向载体。与抗体或抗体片段相比,肽类小分子载体分子较小,组织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