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元作品中的西方形象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著名小说家李伯元在其移居上海的职业办报生涯中,写下了大量揭露中国社会时弊的作品,其中有不少篇幅涉及对西方风物及人物的描写。但长期来学界对李伯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生平资料考证及其作品解读等方面,鲜有著述对其作品中的西方形象作系统性的分析研究。鉴于晚清最后十年的历史特殊性和李伯元在中国近代文坛的代表性地位,本文希望借助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通过对其作品中西方形象的总体考察,以期一窥“西方”这个迥异于自己文化的“他者”,如何被传统中国文学体裁纳入同化的生产过程。 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就晚清社会对于西方的集体看法和李伯元个人受到的西方影响进行整理。对于异国异族的形象研究而言,文学形象的形成是社会集体意识和作者个人经验互相作用的文化产物,该章主要对李伯元作品中的西方形象成因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以李伯元描写西方篇幅较广的小说及弹词为研究文本,从中梳理出由西方风物、人物、国家以及文化观等构成的总体西方形象体系进行分类探讨。西方在李伯元的作品中更多地表现为器物和观念上的猎奇性,由此造成的文化误读带来的滑稽讽刺效果等等,而在对西方人形象的塑造上,则很难区别其笔下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言谈举止上的差异,西方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我言说的文化需要。 第三部分因为李伯元作品的特殊性,本文对常规的形象学研究实践有所拓展和创新。身处清末上海的十里洋场,李伯元的不少作品中出现了一些衣着打扮、言谈举止之间刻意效仿西方的国人形象,他们甚至将西方视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幕后替代者。这类“仿西方”形象和西方形象颇为雷同,作者很有可能是通过对这类人物的观察认知来塑造其笔下的西方形象,而这也就意味着,相比较于大多数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由西方到“西方”的一重误读,李伯元的西方经历了两重误读,由西方到中国再到“西方”。李伯元的西方也由此完成其以西方替换中国权力秩序中最高符码层的需要,成为其言说自我的方式。
其他文献
新时期以来,随着时代的转型、银幕形象塑造禁区的解放以及电影艺术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一批批散发出艺术魅力、洋溢着革命激情、再现峥嵘革命岁月的电影作品在电影艺术界掀
中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更是思想转变与叛逆的人生时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当今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思想成熟
论文以中西方寓言理论为根基,以总体性研究为指导,在继承、总结和借鉴以往学界对于《镜花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从有关的文学传统出发对《镜花缘》小说作深入的理解和阐释,具
加拿大著名传播理论家哈罗德·英尼斯从媒介研究的角度,开辟了一条独特的现代性批判的路径。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自身的性质,对知识在空间维度上或时间维度上的传播具有重要
目的探讨苯并(a)芘(BaP)对小鼠肝细胞凋亡及其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方法ICR小鼠灌胃染毒,染毒剂量分别为0、5、10、20、40mg/kg,应用吖啶橙/溴化乙啶(A0/EB)荧光双染法检测肝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assive control for a class of linear time delay system with norm bounded time varying parameter uncertainties by using a linear ma
汉语特殊句式是以特殊的形式来表示,它的语义是从组成成分及相关的句式的语义自然推导出来的。汉语特殊句式还体现了汉族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表达原则。因此汉语特殊句式历来
在留学生的对外汉语学习过程中,把字句的学习和使用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把字句的过程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学界一致认为,把字句是汉语教学中的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宋元易代,天翻地覆慨而慷,青史凭谁定是非?无数可歌可泣的事件,形诸()笔端,咏之于口吻,遂有诸多遗民诗人,兴起江湖之上,悲啸山林之中,而《谷音》于是乎成集。前人多以《谷音》诸作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