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翻译理论对比研究杨宪益和哈罗德·沙迪克译《老残游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作者通过记录主人公老残行医游历各地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书中揭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而揭露“清官”的残害百姓,属中国文学作品的首创。本书艺术成就高,是中国近代在国外影响最大的小说,百年来为评论家所称赞,有的章节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的翻译理论。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由在此之前静止的、在语言学指导下的研究转变为动态的、对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际功能的研究。功能派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该理论就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处理原文中的文学传统,及文化专有项都有专门的论述,对翻译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老残游记》一书中有许多富含中国文化的词语及典故。同时该书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要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翻译目的,就要在翻译中对上述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为基础,通过比较两个在西方最有影响的译本—杨宪益和哈罗德·沙迪克的译本,分析他们各自采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探讨为使译本更好地实现传播中华文化的翻译目的,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小说《老残游记》、其作者、外译情况、译者杨宪益和哈罗德·沙迪克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结构。第一章回顾了功能主义出现之前的翻译理论,详细介绍了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理论家及其观点。对“文化”进行了分类。第二章分析了杨宪益和哈罗德·沙迪克两位译者翻译《老残游记》的目的,阐明了翻译此书可采用的翻译策略。第三章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两位译者对原文所反映的中国文学传统的翻译。第四章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两位译者对原文中涉及到语言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物质文化和音乐文化的例句的翻译。结语部分总结了两位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归纳出了为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应采用的策略及方法。
其他文献
论文主要介绍了杭州市电力局母差保护的配置和运行情况,以及几种类型的母差保护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异常和改进措施。在查阅了大量的母差保护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变电站运行实际,以
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作指导。在国家“小城镇、大战略”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在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将得到较快的发展。
对国内外应用较广的公路交通量预测方法——"四阶段"法进行概述,总结交通量预测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某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利用BP神经网络对影响因素及预测结果进行敏感性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没有从观念上由传统到现代的转换,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教育观念包括处于社会心理层次的个体教育观念和处于社会意识层次的社会教
我国银行评级工作起步较晚,加之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会计制度的差异、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社会信用状况的不理想等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评级者和评级对象的信用等级
通过示例给出了贝叶斯网络的构造方法 ,概括了贝叶斯网络的特点及贝叶斯网络学习的内容与过程 ,同时给出了离散型贝叶斯网络的预测公式 .贝叶斯网络学习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 ,
随着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过去陈旧的、忽视价值目标的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公司的生存需要。因此,我国公司纷纷吸取国外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开始尝试以价值增值为最终目标的管理
“路遥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里是一桩难以回避的公案,然而以往对此的研究表现出过分的缺乏冷静客观。路遥的创作游离于新时期文学思潮之外,绝不仅仅是所谓的传统现实主义创作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和肽素及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CHF患者19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94例)及卡维地洛组(9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