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鹗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作者通过记录主人公老残行医游历各地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书中揭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而揭露“清官”的残害百姓,属中国文学作品的首创。本书艺术成就高,是中国近代在国外影响最大的小说,百年来为评论家所称赞,有的章节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的翻译理论。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由在此之前静止的、在语言学指导下的研究转变为动态的、对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际功能的研究。功能派摆脱对等理论的束缚,以“目的”为总则,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框架中。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该理论就译者如何在译文中处理原文中的文学传统,及文化专有项都有专门的论述,对翻译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老残游记》一书中有许多富含中国文化的词语及典故。同时该书体现了中国文学的传统。要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翻译目的,就要在翻译中对上述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作为基础,通过比较两个在西方最有影响的译本—杨宪益和哈罗德·沙迪克的译本,分析他们各自采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探讨为使译本更好地实现传播中华文化的翻译目的,译者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小说《老残游记》、其作者、外译情况、译者杨宪益和哈罗德·沙迪克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结构。第一章回顾了功能主义出现之前的翻译理论,详细介绍了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主要理论家及其观点。对“文化”进行了分类。第二章分析了杨宪益和哈罗德·沙迪克两位译者翻译《老残游记》的目的,阐明了翻译此书可采用的翻译策略。第三章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两位译者对原文所反映的中国文学传统的翻译。第四章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两位译者对原文中涉及到语言文化、意识形态文化、物质文化和音乐文化的例句的翻译。结语部分总结了两位译者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归纳出了为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应采用的策略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