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质雄性不育新基因T1243在大白菜中的遗传转化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zw6243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大白菜杂交育种实践中,雄性不育材料非常少,本研究旨在将从茎瘤芥(B.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胞质雄性不育系中克隆获得的T1243基因整合到大白菜基因组中。首先构建含有茎瘤芥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新基因T1243的植物表达载体XF003-T1243;建立大白菜的离体再生体系;并对大白菜的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丰富大白菜不育系的育种材料,为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白菜再生体系的建立:以山西地区广泛栽培的5个大白菜品种为材料,带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品种、NAA、6-BA、AgNO3等因素对大白菜离体再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品种津育75在培养基MS+2mg/L6-BA+0.3mg/L NAA+7mg/L AgNO3的条件下再生率最高,达76.92%。2、植物表达载体XF003-T1243的构建:分别酶切从茎瘤芥中扩增获得的T1243和表达载体XF003,然后进行连接,构建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基因T1243的植物表达载体XF003-T1243,通过PCR和酶切鉴定XF003-T1243载体构建正确,并导入农杆菌LBA4404。3、大白菜的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以大白菜带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优化大白菜的遗传转化体系,得出结论:津育75的最佳筛选培养基为MS+2.0mg/L6-BA+0.3mg/L NAA+7.0mg/L AgNO3+7.5mg/L Kan+200mg/L Amp,外植体在黑暗条件下预培养2d,然后用OD6000.1菌液侵染2min,共培养2d时转化率最高,为35.48%。对抗性植株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T1243基因已整合到大白菜基因组中,并可以正常表达。
其他文献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现,新型可持续能源的开发引起了广泛关注,包括设计新颖高效的能源存储设备以及开发储量丰富的能源资源。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其高的能量密度、长寿命、安全、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储能装置。而电极材料严重限制着LIBs的能量密度,所以开发新型电极材料对于提高的电池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氢气是一种有着高质量能量密度的新型清洁能源。综合考虑其成本以及纯度,目前电
生命个体由多种有机物及无机物组成,生物体的种种生命活动是化合物相互间高度有序作用的结果。人们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不再只停留在个体、系统、器官、组织及细胞水平上,更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