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村教育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普定县号营村和望谟县纳王村的比较

来源 :贵州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教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非常薄弱的一部分,虽然国家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教育均等化问题也凸显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其实,不同的农村,它们的村庄教育会有不同,教育现状有差异,对村庄教育发展采取的对策也会有差异,本文将对贵州两个村庄的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农村教育内部的差异性。论文写作的调查田野点,一个是安顺市普定县马官镇的号营村,该村离县城较近,另一个是黔西南州望谟县油迈乡的纳王村,该村距离县城相对远一些。在贵州像这两种类型的村庄有很多,本文以这两村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梳理村庄的教育历史,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综合分析,结合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对农村教育进行差异性对比及分析,探讨社会资本积累以及公共空间的形成在农村教育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策略,为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化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本部分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综述、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对学界各位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借鉴他们在理论方法上的许多重要成就,为本文的写作奠定学理基础。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即田野点背景考察。本文的田野点有两个村庄,也对两个村庄的概况进行描述,分别从地理环境、历史流变、生计方式、民族及村庄社会组织、生命仪礼与岁时祭仪、信仰方面进行概括,这些概况都与村庄的教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章,即号营村的教育。采用时间段的分法,从明朝的卫学建立初始,一直到现在,将号营村教育的历史脉络详细介绍出来,可以看出号营村自历史以来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并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来介绍当下的号营村教育现状。
  第三章,即纳王村的教育。与号营村的教育相对应进行概括,也是分时间段介绍历史上的纳王村教育。
  第四章,即两村教育的差异性及原因分析。本章节是本文的重中之重,将采用教育人类学、反贫困、民族教育、农村教育等方面的理论,结合调查访谈资料,对诸多相关表格进行综合分析,从历史资源与文化底蕴、城乡关系与社会流动、社会主体与村庄治理、国家支持与内生动力四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在整个教育历史中,两个村庄的公共空间、社会资本有一定差异,村庄的教育功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存在的差异相结合,造成两个村庄社会发展的差异。
  第五章,即贵州农村教育的可行性策略。本章节根据前文的分析,以号营和纳王两个村的案例延伸至贵州农村教育,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提出可行性的参考性建议,主要围绕城乡教育均等化、教育公平的主题来展开。
  第三部分是结语部分。本文通过对贵州两村教育的差异性对比,最终要回归到整个农村教育,尤其是贵州的农村教育,在社会资本的积累上重视,拓宽农村的公共空间,解决农村贫困代际传递问题,通过教育实现能力素质的提升,从而摆脱贫困,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其他文献
侗族芦笙对抗赛是贵州省从江县侗族独有的一种芦笙文化,其中以从江县洛香村的侗族芦笙对抗赛最为典型。侗族芦笙对抗赛也是洛香村最庞大、最重要的芦笙文化,是这个地区芦笙文化的最完整的表现形式。本文先使用民族志的方法对洛香村的侗族芦笙对抗赛进行了记实和描述,接着对其所用的芦笙音乐进行了形态分析,最后对洛香村侗族芦笙对抗赛中所蕴含的文化做出了浅析。  本文共三万余字,分六章撰写。  第一章,约5000余字。阐
铜鼓是中国极具民族文化精神风貌,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形态的一种乐器,铜鼓最早出现于中国商代,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已形成了一种浓郁的、丰富多彩的、具特定少数民族风格的文化。研究表明,贵州省特别是黔南地区自古即是铜鼓主要使用区域之一,其中水族更是蕴含了极为深厚与源远流长的铜鼓文化,铜鼓文化已经与这个水族民族融为了一个整体。铜鼓最初是以一种用于炊饮的釜而存在的,后发展为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再而为宗教祭祀
在当今媒介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新媒体的出现为媒介生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但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研究相对有限,而在民族地区同样受到新媒体大时代的影响,也会有媒介生态问题,想要对整个社会媒介生态进行研究,那么绕不开对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研究。因此本文选择黔西北民族地区媒介生态做研究。  本文基于媒介生态理论的观点,参照媒介生态论(将各个不同的媒介当作一个生态来研究,关注媒介生态中
学位
本论文以“从江侗族唢呐音乐”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一音乐事项放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田野考察,结合民族音乐学、音乐形态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的方法对之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形制构造、演绎方式、音乐形态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旨在思考唢呐这种器乐,在传入侗族后如何发展衍变为当前看到的多声音乐结构的境况,并思考其与侗族多声音乐文化的关系,进而说明侗族多声唢呐的文化价值。  本论文除“绪论”与“结语”之外,正文共
仪式音乐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生理和心理效应的音乐。①“烧灵仪式”音乐是在“烧灵仪式”语境中的“程式化”行为,并主要扮演着通灵的角色。“烧灵仪式”音乐内容丰富,主要包含有芦笙乐舞(即声乐、器乐、舞蹈三位一体)及声乐(含古歌,当地人称古老的调子)等,是其文化体系中的瑰宝,富有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  本文以扎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大
仙马村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的东北部猴场苗族仡佬族乡,有大花苗和歪梳苗两个苗族支系以及少量汉族,是一个贫困的少数民族村落,但经济条件落后并没有影响到仙马村精神文明的发展。由于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仙马村的苗族同胞有着相同的信仰---信奉基督教,也保留着一些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基督教传入130多年之后的今天,仙马村依然存在着苗文化,汉文化及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三种文化共存的混合文化现象。这是
学位
从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不断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日趋显现出来。本文通过研究贵州省剑河县南哨镇翁座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分析其真正原因,并为以后苗族地区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有利于苗族地区转变基础教育理念,选择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实现苗族地区教育基础的良性发展,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取对翁座小学为个案进行了实地考
学位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成为了影响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既是公众对环保职能部门行为进行了解的途径,也是公众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的有力依据。  随着新《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颁布实施,其中设立专章规定了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大家越来越注重环境发展过程中的公平与正义问题,强调人人都有获取环境信息的权利,享有平等的环境
学位
清朝的嘉庆道光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地移民与流民纷纷进入贵州,农业垦殖活动从平原地带向山区、半山区扩展,商品贸易的扩大,采矿业的兴盛等都使得贵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王朝日趋衰败的大背景及战乱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贵州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不断,社会弱势群体的增多等问题,对贵州民族地区社会的很多方面造成很大的影响。  赈济,即赈灾和救济之意。本文的赈灾主
研究目的:黄姜含有丰富的甾体类化合物,从中提取的皂素被誉为―药用黄金‖,是合成甾体激素等近两百种药物的主要原材料。但过去使用的黄姜主要源于野生植物的采挖,因大量采摘而无培植以至资源枯竭。与此同时,贵州作为自然资源丰富、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之一,调查了解贵州地区黄姜的资源分布、生长环境及各少数民族对于黄姜的认识及药食应用是相当必要的。  此外,黄姜中富含薯蓣皂素,是一类重要的甾体激素。与其南蛇藤中的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