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北民族地区媒介生态研究——以纳雍县小营村为例

来源 :贵州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liu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媒介大融合的发展趋势下,新媒体的出现为媒介生态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但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研究相对有限,而在民族地区同样受到新媒体大时代的影响,也会有媒介生态问题,想要对整个社会媒介生态进行研究,那么绕不开对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研究。因此本文选择黔西北民族地区媒介生态做研究。
  本文基于媒介生态理论的观点,参照媒介生态论(将各个不同的媒介当作一个生态来研究,关注媒介生态中的各个媒介发展)、媒介生态的平衡理论(各媒介组合成的媒介生态具有整体性,某一媒介的缺失影响媒介生态的平衡)、媒介与环境理论(媒介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反过来环境会对媒介产生反作用)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调查、访谈,发放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及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文章结构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论述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介绍。第二部分主要集中对黔西北民族地区及小营村的简介,小营村各媒介的现状调查数据收集,图表制作。第三部分,分析小营村媒介生态存在的问题,探讨媒介生态对小营村的影响和小营村对媒介生态的影响。第四部分在前面媒介生态问题和媒介生态与小营村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是结语部分,通过分析发现,小营村的媒介生态系统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由代表案例可以推论出黔西北其他民族地区也是如此。媒介生态的失衡主要表现为:电视独大,报纸、广播、网络和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欠佳,分布格局严重失调,呈现出“电视一枝独秀”的畸形发展格局;从媒介群落的功能来看,农村受众在接触媒介时更多以娱乐消遣为主,对于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有待于优化。
  本文以黔西北民族地区的媒介生态为研究对象,选取小营村为案例,通过全面解剖小营村的媒介生态从而窥探整个黔西北民族地区的媒介问题,为促进黔西北民族地区媒介生态健康发展,从政府积极引导、媒介自身策略的改变和黔西北民族地区受众媒介素养提升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张闻天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民主思想和作风极为突出的一位党的早期领导人,大致从参加五四运动起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奋斗历程中,始终抱定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本文主要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对张闻天的民主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张闻天民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这部分主要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近
学位
地处川黔交界的仁怀,建置沿革不断发生变化。明代之前,仁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隶属于播州杨氏土司。万历二十八年,明朝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叛乱,将播州所辖地域设置遵义军民府和平越军民府,仁怀隶属遵义军民府。清雍正年间,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行政区划调整,仁怀从四川划入贵州。史料确切记载仁怀移民,当属明万历年间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之后,平播军队驻扎于仁怀,但此类移民数量并不多,并没有改变仁怀
学位
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一向注重向区域民族延伸、扩展。贵州水城县“小花苗”作为贵州黔西北地区一支区域民族文化独特、民族形象突出的苗族支系,不仅在贵州苗族主题绘画中具有开发价值,也在整个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中有着研究价值。另外,区域民族不可避免的地方性与边缘性,使得“小花苗”题材在绘画之中的研究除了美术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外,还更需要田野调查的考证与实践。通过深入现实,逐渐了解水城“小花苗”在社会生活中所世代延续的
学位
伴随当今互联网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的媒介形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从社交媒体的出现,它不仅在传播的理念、传播的内容甚至在传播的方式上改变了人们,它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观念价值,甚至影响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民族身
学位
侗族芦笙对抗赛是贵州省从江县侗族独有的一种芦笙文化,其中以从江县洛香村的侗族芦笙对抗赛最为典型。侗族芦笙对抗赛也是洛香村最庞大、最重要的芦笙文化,是这个地区芦笙文化的最完整的表现形式。本文先使用民族志的方法对洛香村的侗族芦笙对抗赛进行了记实和描述,接着对其所用的芦笙音乐进行了形态分析,最后对洛香村侗族芦笙对抗赛中所蕴含的文化做出了浅析。  本文共三万余字,分六章撰写。  第一章,约5000余字。阐
铜鼓是中国极具民族文化精神风貌,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形态的一种乐器,铜鼓最早出现于中国商代,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已形成了一种浓郁的、丰富多彩的、具特定少数民族风格的文化。研究表明,贵州省特别是黔南地区自古即是铜鼓主要使用区域之一,其中水族更是蕴含了极为深厚与源远流长的铜鼓文化,铜鼓文化已经与这个水族民族融为了一个整体。铜鼓最初是以一种用于炊饮的釜而存在的,后发展为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再而为宗教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