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坑演变对桥下河床冲刷影响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量河沙被开采用于建筑工业等领域,在河床上造成了大量的沙坑。沙坑引起水流条件的改变进而导致的河床演变致使许多桥梁毁坏,预测评估沙坑演变对桥下冲刷的影响对于桥梁的安全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床沙卷吸率的概念及理论,结合一维水流方程和Exner河床变形方程,建立了模拟沙坑演变的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并通过实测资料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符合良好。利用模型研究了采沙河流中水流的变化及河床演变的规律,并修改模型相关条件模拟计算了桥渡压缩冲刷,然后结合已得到的沙坑演变和压缩冲刷的特点模拟研究了近距离沙坑演变对于桥下冲刷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1)沙坑导致了水流、泥沙以及河床相互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具体表现为由于水力梯度的增大,导致沙坑上游河段的溯源冲刷;沙坑起到蓄沙池的作用而发生淤积;沙坑下游河段由于含沙量的减少而发生冲刷。(2)沙坑上游段溯源冲刷的强度随着离沙坑上缘口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沙坑随着前端的逐渐淤积会向下游迁移;当沙坑迁移到沙坑下缘口时,沙坑下游河床变形趋势由冲刷转为淤积。(3)沙坑河床演变的强度会不断降低,随着沙坑的淤平,河床最终会重新达到平衡状态,但此时已造成了河床的下切及水位的下降。(4)不同水流泥沙条件、不同沙坑几何边界条件下的沙坑演变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大体表现为上下游河段的河床冲刷以及沙坑内的河床淤积的强度随着水流流量、沙坑尺度的增大而增大。(5)多个沙坑同时存在时,河床变形比单个沙坑的情形下更加剧烈。位于沙坑之间的河床变形最为剧烈,会逐渐形成上下沙坑群之间的串连。(6)桥渡压缩冲刷跟压缩影响范围边界、压缩比等条件相关。不同影响范围边界对桥下河床变形影响较大,另外桥下河床冲刷程度跟压缩比密切相关,压缩比越小,压缩的程度就越大,冲刷越强烈。(7)桥梁下游的近距离沙坑对于桥下冲刷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沙坑引起的上游河段溯源冲刷导致的河床下切,桥梁上游的近距离沙坑对于桥下冲刷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沙坑向下游的迁移。两种工况下的影响程度都跟沙坑与桥之间的距离、沙坑尺度等相关。距离越近、尺度越大,不利影响的程度就越大。
其他文献
传统的胶合板和层板胶合木等大多数复合木材是采用若干块在同一幅面上相互拼接而成的单板来承受荷载。该类材料最初用于家具和装修上,后来逐渐应用作混凝土模板和集装箱底板,
本文以某机场南西端加筋土填方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加筋土理论的应用现状、研究现状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现场勘察、室内分析,掌握了研究区的
太阳能半导体制冷技术是在半导体制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制冷技术,其理论基础是热电制冷原理。由于其无需制冷剂,无噪音,无污染等优势,加上常规能源短缺和太阳能源的开发利用优势,使得太阳能半导体制冷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相关学者关注,并且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突破。本文从提高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箱系统制冷效率的目的出发,针对影响太阳能半导体制冷箱制冷性能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其中主要研究太
含酚废水因其来源广、毒性大而历来是工业废水处理中的研究重点,催化湿式氧化法是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处理含酚废水的方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在国外如日本、欧美等地区已达到工业化
探索减少混凝土内部缺陷的技术方法,以达到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少孔隙率,减少各种原始裂缝的数量,降低混凝土早期收缩,又不提高过多的成本,是当前混凝土工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采用低温粗骨料配制混凝土技术,减少混凝土早期裂纹的数量和尺寸,最大限度减少混凝土内部缺陷。通过普通碎卵石粗骨料进行常温和低温配制混凝土的对比试验,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早期混凝土电气性质、抗渗性能、超声波探
边坡是人类生活和工程活动中最普遍也是极为重要的地质环境,与人类的各种活动密切相关。对于铁路路堤边坡来说,由于铁路的列车运行速度高,动力效应大,故对路堤边坡的稳定性要
FRP筋应用于普通混凝土结构中,由于其具有轻质、耐腐蚀、耐疲劳等很多特点,混凝土结构整体性能会得到提高。但是由于FRP筋高强度,应用于混凝土中会出现明显的超筋破坏,不安全
大庆粘性土地区地质条件特殊,静压PHC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普遍比沉桩终压力高很多,当按相关经验公式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时使得承载力偏低,PHC管桩的经济性不能得以体现。
基于既有大跨空间结构施工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分段施工的大型复杂空间结构为背景,建立了典型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采用不同施工方案进行了施工全过程模拟和静力性能分析,对比了
近年来,随着BIM的推进与发展,BIM技术已进入理论与方法完善、技术应用阶段,以BIM为核心的发展,融合3D信息化与建筑理论,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商机和挑战。然而,在建筑环境分析、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