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采用多视角研究方法,对目的论这一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中的核心理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文章追溯了目的论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脉络,分析了目的论所依据的四大理论基石(行为理论、交际理论、接受理论和篇章语言学),通过基本概念解读,并将其与功能主义学派中的相关理论观点加以比较与对比,就目的论的得失之处及其适用性与适应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讨论。作者指出,从历时性角度切入西方翻译研究,则可认为目的论的问世绝非出于偶然,或不妨这样说,类似于目的论的观点可谓古已有之,而作为一种取向明确的理论流派,目的论最终得以形成不过是翻译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产物。本文进而指出,通过对目的论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石加以观照,既有助于深入理解目的论的理论观点与实践原则,同时又能揭示因其本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某些不足之处。此外,通过对目的论重要概念与理论原则的详细解读,作者还发现国内译界在相关研究中普遍存在着误读与误解现象,而针对此类问题的反思与批评之于该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研究无疑能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比较与对比方面,通过相关理论观点的相似性及差异性梳理,本文理清了功能主义学派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明确了目的论与该学派其他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再进而将其与传统译论加以对比,则又发现目的论在翻译界定、译者地位及视角转换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可取之处。最后,通过对翻译任务的委托与协商以及具体的文本翻译过程与贯穿于整个转换过程的翻译目的的分析与考察,则发现目的论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往往缺乏应有的阐释能力与指导作用,与此相关,从翻译实际操作与理论研究的本体特征入手,通过对不同文体类型文本特征加以分析,则又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得出理据充分的结论:目的论一般只适用于非文学文本之间的转换,就文学文本与文学性较强的文本类型而言,该理论则往往无法同时满足译文功能转换与翻译本体论规约两方面的要求。鉴于上述分析与论证,我们有理由认为,本研究可望从某些方面对国内目的论研究产生补偏救弊的作用。